病例分享:反复腹胀、恶心、呕吐2年,究竟是什么病?

2018-01-02 杨卫生 俞晓 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患者,男性,56岁,因“反复腹胀2年,又发加重伴恶心、呕吐5天”入院。患者2年来反复出现餐后腹胀,有时伴上腹痛、恶心、呕吐,饱餐及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呕吐及排便、排气后症状可减轻。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6岁,因“反复腹胀2年,又发加重伴恶心、呕吐5天”入院。患者2年来反复出现餐后腹胀,有时伴上腹痛、恶心、呕吐,饱餐及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呕吐及排便、排气后症状可减轻。

曾多次查腹部B超、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多次查胃镜示:糜烂性胃窦炎,未正规诊治,症状反复发作。病程中无胸闷、心悸、发热、黄疸、腹泻、黑便等症状,起病来患者食欲差,体重渐下降,体重减轻10余斤。

既往史无特殊,此次因症状加重就诊,入院后做了很多检查,各种抽血化验,其中包括血常规、大便潜血、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淀粉酶、心梗三联、甲状腺功能、糖化血红蛋白、肿瘤标志物、肝炎标志物等,结果均显示正常。

还有影像学及心电检查,胸片及心脏彩超均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肝、胆、胰、脾及双肾CT扫描未见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左室高电压。此后又完善了胃镜检查,结果示: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2.胆汁反流,HP检测:阴性。

针对这样一个病例,常规按慢性胃炎给予抑酸(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达喜)、促胃肠蠕动(莫沙比利)等对症治疗5天后,患者症状无缓解,又感中上腹烧灼样不适;并每日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多次,呕吐物含有胆汁,多于餐后1~2小时出现,呕吐后腹胀有所减轻,禁食后症状可缓解,以至于患者不敢进食。

患者理化检查无特殊,常规治疗效果差,自觉症状越来越重,抱怨医师没有查出病因,甚至怀疑自己得了消化道肿瘤,心神不安,夜不能寐,不思饮食,曾经有一天晚上打电话给管床医师,说自己没法活了!鉴于此,患者转入我科进一步治疗。

转入后只见患者体型瘦长,精神萎靡,查体中上腹有轻微压痛,余无阳性体征。患者症状依旧,治疗方案暂无更改,嘱患者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病程中有几次在患者餐后腹胀明显时,查体均发现肠鸣音亢进,气过水声明显,提示肠道有梗阻。

问题来了:梗阻部位何在?为什么腹部CT无梗阻征象?为什么排便通畅?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我们高度怀疑十二指肠壅积症,但腹部CT未提示近端十二指肠肠管扩张积液,为进一步证实,并排外其它消化道疾病,拟完善腹部CTA及肠镜检查。

结果果然不出所料,腹部CTA示:1.肝、胆、胰、脾及双肾增强CT扫描未见异常;2.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变小,十二指肠水平段受压,提示十二指肠壅积症。接着又完善了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



图一  CTA成像显示肠膜上动脉起始段与腹主动脉夹角明显偏小,约12度



图二  腹部增强CT显示十二指肠水平段受压变窄,测量直径为0.32 cm

至此,病情在山重水复中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患者2年来反复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症状的原因考虑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形成的夹角变窄,从而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形成壅积所致。

当得知检查的结果后,患者的心结似乎解开,曾经的愁眉苦脸、忧心忡忡瞬间消失在九霄云外。我们给予抑酸、促胃肠蠕动、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鼓励患者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餐后使用体位疗法,取左侧卧位、俯卧位或膝胸位。

继续治疗3天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稍有腹胀,无恶心、呕吐,能进半流质饮食。半月后随访,患者未诉明显不适,并表示已经能正常地上班工作了。

病例讨论

本例患者反复出现餐后上消化道症状并伴有体重下降,我们首先要排除消化道肿瘤的可能,但是患者病程长达2年,曾多次查胃镜均未见占位性病变。此次在我院行胃肠镜、胸片、腹部CT、肿瘤标志物等检查均无特殊发现,因此暂可排外上消化道肿瘤。

另外,患者体重下降,入院后行甲状腺功能、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等检查均无异常,因此不考虑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或营养物质大量丢失等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消瘦。

临床表现

考虑十二指肠壅积症

患者的症状与进食密切相关:多于餐后出现,呕吐后腹胀有所减轻,禁食后症状可缓解。

患者症状发作时与体位有关:左侧卧位、俯卧位或膝胸位症状可减轻。

腹部CTA提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变小:约为12°,十二指肠水平段受压变窄,测量直径为0.32 cm。

文献复习

十二指肠壅积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肠阻塞,以致近端十二指肠食糜滞留及肠管代偿性扩张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其中以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形成壅积者居多,约占50%以上,也称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

SMAS又称为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压迫性十二指肠梗阻、十二指肠血管压迫综合征、Wilkie综合征等,系指由于肠系膜上动脉或其分支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引起十二指肠部分或完全梗阻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1842年,奥地利病理学家Von Rokitansky首先报道并描述了SMAS,但是由于该病缺乏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当时许多学者认为并不单独存在此征。直到1927年,Wilkie详细阐述了75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病才引起临床的重视,故又称为Wilkie综合征。近年来,随着放射影像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医师对SMAS认识的提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国外文献报道SMAS发病率为0.013%~0.3%,女性略多于男性。

SMAS的发病基础是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和十二指肠三者之间解剖关系的异常。肠系膜上动脉一般在第一腰椎水平处分出,与腹主动脉呈25°~60°夹角,并在进入小肠系膜前跨过十二指肠水平部。若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小于15°(角度过小),则可使十二指肠水平部受压阻塞。十二指肠位置过高、脊柱前突、瘦长体型、腹腔手术后粘连等因素均可导致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过小。

另外,长期营养不良可使肠系膜与腹主动脉之间的脂肪垫减少,导致两者之间的夹角变小,从而压迫十二指肠。有文献报道用营养疗法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患者,可增加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脂肪垫,使其夹角增大,从而解除十二指肠压迫,缓解临床症状。



图三 肠系膜血管的解剖位置示意图

SMA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儿童均可发病,患者多为体型瘦长的中青年女性,也见于体重快速下降、长期卧床或有脊柱前突的病人。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腹胀、恶心、呕吐,可伴有腹痛、消瘦,呕吐物通常含有胆汁及所进食物,呕吐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症状发作时与体位有关,仰卧位时由于向后压迫可引起症状加重,而俯卧位、膝胸位、左侧卧位可使症状缓解。长期发作,可导致消瘦、脱水和全身营养不良。

诊断方面,典型症状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X线钡餐检查特征

①“笔杆征”或“刀切征”——十二指肠水平部见钡柱中断,类似笔杆压迫的斜形压迹;

②“钟摆运动”——钡剂通过延迟甚至停止,近端肠管受阻形成强有力的顺向蠕动及逆向蠕动。

腹部增强CT及CTA检查: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之间的角度,能明确肠系膜上动脉对于十二指肠的压迫,同时可排除其它病变。必要时可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通常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之间的夹角小于15°。

有学者认为,在SMAS诊断中,腹部增强CT及CTA检查可达到与传统血管造影相似的效果。胃镜检查不能诊断该疾病,但可排除胃肠道内病变引起的上消化道梗阻症状。

目前治疗方法有内科保守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通常先采用保守治疗。

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及胃肠动力药物改善胃灼热、反流、呕吐等症状;

严格控制饮食、少量多餐,餐后使用体位疗法、加强腹肌锻炼;

必要时禁食补液、胃肠减压、静脉营养。

大部分患者经过内科保守治疗后症状可缓解,若治疗时限超过6周则提示疗效不佳,可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①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

②胃-空肠吻合术;

③十二指肠复位术;

④屈氏韧带切断松解术;

腹腔镜手术。

总之,SMAS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临床上相对少见,易于漏诊、误诊,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熟悉其诊断与治疗方法。

作者丨杨卫生俞晓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科
审稿丨陈敏艳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科

作者:杨卫生 俞晓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8)
#插入话题
  1. 2018-01-07 放射科的小学生

    很棒.

    0

  2. 2018-01-05 zwjnj2

    好好好学习学习学习

    0

  3. 2018-01-04 qindq
  4. 2018-01-04 lofter

    学习了感谢分享

    0

相关资讯

病例讨论:SLE伴反复呕吐、腹胀、肾积水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作者: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张炯 章海涛 刘志红   病历摘要   患者女,16岁,因“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6个月,反复腹泻、呕吐4个月,加重3天”入院。患者因先后出现眼睑及下肢水肿、尿蛋白和尿隐血、多个关节疼痛、血常规三系减少等,于6个月前来我科就诊,并被诊为SLE。其中,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为11分,肾活检示狼疮性肾炎Ⅳ型[活动性指数(AI)

BMJ: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案例报道

患者女,31岁,因反复腹痛、腹胀就诊。行钡剂灌肠检查,结果如下: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钡剂灌肠显示小肠全部位于腹部右侧,左侧无造影剂。因此诊断该疾病。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胚胎期肠发育过程中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的正常旋转运动发生障碍所造成的先天性肠道畸形。大多数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者会在出生第一个月内表现出临床症状,最常见的表现有急性肠梗阻、肠扭转和肠缺血。胃肠造影联合钡剂灌肠是诊断肠旋转不良的金标准

Am J Gastroenterol:腹部不适、腹胀,益生菌管用吗?

婴儿双岐杆菌35624是一种益生菌,常用于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婴儿双岐杆菌35624(109个菌落形成单位(c.f.u.)/天)对非患者人群的腹部不适、腹胀情况的缓解效果如何。 本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2周的安慰剂时期后是4周的干预期。本研究随机选取了302名腹部不适、腹胀患者,至少3个月时间里,每周出现这些不适的次数≥2,在过去的12个月里没有就诊,或没

Am J Gastroenterol:腹胀的临床因素与治疗

腹胀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改变饮食,微生物调节,促进气体排出,降低内脏压迫感和控制腹壁肌肉活动

NEJM:肠气囊肿症-病例报道

这种疾病的特点是肠壁层粘膜下或浆膜下存在内含大量气体的囊肿。病理生理学尚未完全明确。肠气囊肿症可能与一系列的胃肠道疾病相关,从肠缺血到炎症性肠病,以及内镜操作、机械通气、肺疾病也可能有关。这种疾病的管理以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为指导,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