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这是怎么了?
女生小A近期来到心理科求助。在出于义愤而观看了唐山某烧烤店内的视频后,她出现了极度的心理不适。起初她还没有放在心上,但是网络上她所关注的博主都在讨论这个事情,相关话题已经获得超过700万次的讨论,反复接受相关信息和分析后,她变得彻夜难眠、情绪也开始不稳定……不得已,她决定来和心理医生谈谈。
事实上,从心理医生的角度来看,很多在网络上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相关事件的热心人,其实也要警惕受到间接性精神创伤的风险。
最近一段时间,接连曝出一些社会恶性事件。唐山某烧烤店内,女子遭一群男子群殴;上海某大学校园内,又出现男生向女生饮料内投放异物……这些恶性事件经由网络迅速传播、发酵,牢牢占据了最近几周各大平台的头条。
在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当下,我们很难避免对于资讯的完全阻隔,尤其一些刺激性的话题,会以越来越快地速度传播到你的面前。其中,一些暴力画面和文字经反复渲染和传播,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很容易造成信息接收者的感观不适,加之事件持续发酵,也会对部分人群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关于创伤适用场景的描述,“亲眼目睹事件发生在他人身上”和“反复地接触创伤事件的可怕细节”均可能被定义为遭遇过创伤事件,在网络传播影响巨大的今天,这两点成为恶性事件影响我们心理健康的一种可能。
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公民,有权力在网络上表达合法合情的观点,也有责任对社会丑恶现象进行抵制和批评。
如果我们不是作为施暴者、受害者、或当场目击者,而是作为“有正义感的网友”,通过屏幕了解到暴力恶性事件、并决定要通过跟踪、评论、转发等形式“间接参与”的时候,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他人,请收下来自心理科医生的友情提示:
第一:你适合这样做吗?
了解自己的大致脾气性格,是否是一个不喜欢参与社会话题讨论的人?是否是一个看不得血腥画面的人?是不是一个坚信生活中必有美好的人?
如果你是以上的角色,建议减少此类信息的获取。当然,一般来说,这样的你一般屏蔽得很好,基本不会点开观看相关视频。避免自己成为创伤的受害者,你做得很合适。
第二:请保护好受害者。
间接参与,无论是转发、评论、撰写自媒体,希望能够做到对于受害者的保护。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很容易产生自责的心理状态,甚至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尤其在性暴力相关的事件中。受害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往往来自于大众对事件的污名化,这些价值理念的形成,通常来自于社会舆论构建与社会文化构建。我们间接参与,也就参与了文化与舆论的构建,请务必不要伤害受害者,避免二次伤害。
第三:不要停留在事件表面。
对于施暴者的批判,往往是参与某个社会热点事件最直接、也是最大快人心的方式,往往能引发有关部门重视,对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但是对于间接参与的人来说,容易反复接触事件的暴力细节,与不同观点的人陷入一些细节上的纠葛,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并不具有积极意义。
我们是否还可以关注:为什么一个人会对另一个人下此毒手?为什么一个人的成长会来到今天的模样?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声音去关注到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环境、我们的文化基石,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某一个凶神恶煞的罪犯唾骂的层面上?
“上医治未病”,社会病的预防同样重要。
最后,我希望告诉大家,心理治疗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个类型的精神心理疾病或障碍,我们更多地关注每一个个体对于自我的探索、对于困境的解读、对于关系的接纳、对于未来的期待。我们可以和你对话,你是否对社会事件感兴趣,感兴趣的部分是什么,自己想参与的部分又是什么?这才是心理治疗。
在信息化的时代,请大家务必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作者:曜影医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