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发现大脑会在音乐与色彩间建立联系

2013-06-03 禾木 中国科学报

“音乐与色彩的联想受情感主导”,这是近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一篇文章的标题。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无论欣赏巴赫的交响乐或布鲁斯(蓝调)音乐,我们的大脑都会在音乐与色彩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属性取决于音乐的旋律本身所赋予我们的心理感受。 莫扎特那首欢快的《G大调长笛第一协奏曲》让人联想到浅黄色及橙色,而他那首忧伤的《D小调安魂曲》则让人联想到深黑色及蓝灰色。

“音乐与色彩的联想受情感主导”,这是近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一篇文章的标题。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无论欣赏巴赫的交响乐或布鲁斯(蓝调)音乐,我们的大脑都会在音乐与色彩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属性取决于音乐的旋律本身所赋予我们的心理感受。

莫扎特那首欢快的《G大调长笛第一协奏曲》让人联想到浅黄色及橙色,而他那首忧伤的《D小调安魂曲》则让人联想到深黑色及蓝灰色。有趣的是,美国人与墨西哥人在听同一首古典管弦乐时,可以勾起对同一种颜色的联想。这说明人类享有共同的情感模式,这似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可以跨越不同的国界及文化界限。

参与实验的自愿者倾向于将大调、快拍子音乐匹配较浅而鲜艳的黄色,而喜欢将小调、慢拍子音乐冠以较深而灰暗的蓝色。根据音乐的属性(愉快或忧伤),研究人员居然能以95%的准确性预测自愿者听完音乐后将要选择的匹配颜色。同样,当自愿者听到大调旋律时,会联想到愉快的面容,而听到小调旋律时,则联想到忧伤的面容。

早有研究发现,婴儿听莫扎特的音乐因减少能量消耗而长得更壮实,老年人可以通过听音乐降低血压,音乐还可以为心脏病患者减轻压力。这项研究则有助于解释“连感”(比如听音乐见颜色)这一神经现象的发生机理。2009年上演的电影《独奏者》中,就再现了一个生动的“连感”场景:大提琴家Ayers一边听洛杉矶交响乐团的演奏,一边产生旋转迷彩交互辉映的奇异联想。(生物谷Bioon.com)


doi:10.1073/pnas.1212562110
PMC:
PMID:

Music–color associations are mediated by emotion

Stephen E. Palmera,1, Karen B. Schlossa, Zoe Xua, and Lilia R. Prado-Leónb

Experimental evidence demonstrates robust cross-modal matches between music and colors that are mediated by emotional associations. US and Mexican participants chose colors that were most/least consistent with 18 selections of classical orchestral music by Bach, Mozart, and Brahms. In both cultures, faster music in the major mode produced color choices that were more saturated, lighter, and yellower whereas slower, minor music produced the opposite pattern (choices that were desaturated, darker, and bluer). There were strong correlations (0.89 < r < 0.99) between the emotional associations of the music and those of the colors chosen to go with the music, supporting an emotional mediation hypothesis in both cultures. Additional experiments showed similarly robust cross-modal matches from emotionally expressive faces to colors and from music to emotionally expressive faces. These results provide further support that music-to-color associations are mediated by common emotional associations.


作者:禾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2014-05-18 drwjr
  2. 2013-06-05 weiz

相关资讯

PNAS:科学家首次利用iPS技术制造出个人化骨组织

日前,美国科学家用人体皮肤细胞制造出了性能稳定的骨头替代品,这使得为骨损伤患者按需制造出个性化且不会发生排斥反应的三维骨移植物成为可能。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了近期出版的《PNAS》杂志上。纽约干细胞基金会(NYSCF)研究所的科学家使用人体皮肤细胞,并借用“重新编程”技术,让成人细胞重新回到类似胚胎的状态,得到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携带有与患者一样的遗传信息,而且,它们能变成身体内的任何细胞。随

PNAS:首次发现哺乳动物大脑中存在内源性抗生素

在一项发表在 PNAS 上的新研究中,卢森堡大学的科学家首次发现哺乳动物大脑中的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能够产生一种阻止细菌生长的物质,即衣康酸(itaconic acid)。在此之前,生物学家们一直认为只有某些真菌(如土曲霉)能够产生衣康酸。研究人员表示,这是一个突破性的发现,他们首次证实大脑中存在内源性抗生素。人们对大脑中免疫反应知之甚少。此前研究人员猜测免疫系统与帕金森病之间

PNAS:抑郁症破坏基因表达的日常模式

日前,一项研究发现,健康的人类大脑存在着基因表达的日常周期,而在临床上有抑郁症的个人的这些模式被破坏了。广泛的推定人为人类大脑中存在着基因表达的日常周期,但是却很难证明,因为捐献给研究的每一个尸检样本都代表了一天24小时中的单个时间点。研究人员通过把大脑基因表达的测量数据与死者死亡时间关联起来从而克服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对来自55名个体大脑的6个区域中的1.2万个基因进行了日表达节律的筛选,这55

PNAS:发现人类牙齿更新的分子机制

日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中国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科学家发现,美洲短吻鳄可能作为一个合适的模型用来研究成年人类的牙齿替换。多数脊椎动物在其一生当中都可以更新牙齿,但人类的牙齿只能自然替换一次,尽管称为牙板的对牙齿发育具有关键作用的一个上皮组织带持续存在。为了发现牙齿更新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研究了美洲短吻鳄重复性的牙齿形成。由于短吻鳄有排列良好的牙齿,其形态特征类似于哺乳动物的牙齿——诸如继发腭和牙骨

PNAS:消化道细菌A. muciniphila或可用于预防肥胖

日前,比利时与荷兰的研究发现,消化道细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可能在维持消化道粘膜屏障和防止肥胖相关代谢疾病方面起到了一个关键的作用。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消化道的营养丰富的粘液层的主要的细菌A. muciniphila的丰富程度在肥胖和II型糖尿病小鼠体内减少了。研究人员还观察到了,让这些小鼠服用低聚果糖益生元(oligofructose prebiotics)能恢复A.

PNAS:科学家发现抑郁症与生物钟紊乱有关

伴随着抑郁症出现的睡眠紊乱或者其他生理节奏混乱,有可能对大脑产生影响。关于大脑基因活性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日常生物钟可能是紊乱的。这项研究结果刊登在5月13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相当令人吃惊。”特拉维夫大学研究生物周期节律的生理学家Noga Kronfeld-Schor说,“我们已经有一些间接证据,但这确实说明了生物钟紊乱和抑郁症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