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还能“人传人”?真相:没那么简单
2024-01-31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这篇论文到底说了什么?阿尔茨海默病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具有人传人的可能性?最新发现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研发有什么启示?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解读下这项研究的创新发现。
这两天,一项来自《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研究结果惊动了整个医学界——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的研究团队发现,在罕见的情况下,阿尔茨海默病(AD)居然也呈现出类似朊病毒病(与人类“克雅病”、动物“疯牛病”有关)的特征,并可能通过源于人脑的生物制品“传染”给其他接受治疗的个体。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引发了全球医学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在引起热议的同时,也有不少人表示质疑和困惑。
这篇论文到底说了什么?阿尔茨海默病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具有人传人的可能性?最新发现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研发有什么启示?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解读下这项研究的创新发现。
截图来源:Nature Medicine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着全球超过5000万患者的生活。通常阿尔茨海默病可以分为晚发型和早发型两类。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通常以散发性疾病的形式在成人晚年时期发生(如在65岁之后出现症状)。
此外,大约有5%的患者在65岁之前就出现症状,这些早发型患者通常是由于与β淀粉样蛋白(Aβ)生成相关的特定基因出现突变,导致患者可能早在30~40岁时就开始出现疾病症状。
总之,既往医学科学界普遍认为,阿尔茨海默病并不具有“传染性”。
新发现:β淀粉样蛋白污染物竟成“传染源”
提到朊病毒病(prion disease),我们可能会想到上世纪80年代在英国暴发的“疯牛病”。朊病毒病通过朊病毒传播,这是一类没有DNA或者RNA,只需要蛋白质就可以传播的病原体。它们进入宿主体内后,能够诱导宿主细胞生产的朊病毒蛋白(PrP)错误折叠,并且形成淀粉样蛋白原纤维。这些淀粉样蛋白原纤维可以不断扩散和增殖,像病毒一样传播。
在这项研究中,英国UCL科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对8名在儿童时期接受过人类垂体生长激素(hGF)治疗的患者进行了研究。他们接受的hGF是从人类尸体中提取生产的,对这些hGF库存样本的分析显示其中含有大量β淀粉样蛋白污染物。
在这8名患者中,5名患者出现了和早发型痴呆症一致的疾病症状,症状发作时间在38岁~55岁之间。其中,3名患者确诊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两名患者的症状符合“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probable Alzheimer's)”的标准。另外3名患者中,一名患者在42岁时出现轻度认知障碍症状,一名患者无症状,最后一名只有主观认知症状(subjective cognitive symptoms)。
这些患者均没有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的家族史,也没有携带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基因变异。因此,研究认为唯一能解释这些人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原因就是曾经接受过hGF治疗,而这批hGF恰恰存在源于尸体大脑的β淀粉样蛋白污染。这也就意味着,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潜在具有传染可能的疾病。
此外,使用其它制备方法提取的hGF产品并没有发现β淀粉样蛋白污染物,相关研究机构也未发现接受其它方法制备的hGF治疗的患者报告出现认知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表现出类似朊病毒病的特征
阿尔茨海默病具有“传染”的可能性,这一推测并非毫无根据。与朊病毒感染发展类似,阿尔茨海默病也是通过错误折叠、聚集的蛋白推动而来。既然朊病毒能抵抗传统灭活过程保留在hGH制剂中,那为何淀粉样蛋白不可以呢?这样β淀粉样蛋白也会变成毒性种子慢慢在大脑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取自于人类尸体脑垂体的hGH,也曾经因携带朊病毒带来灾难。在全球接受hGH治疗的儿童中,因朊病毒的传播已经发生了超过200例“医源性克雅氏病”。
结合最新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同样可能通过来源于人体的生物制品,或者手术器具等途径,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医源性传播。
日常生活中需不需要担心阿尔茨海默病“传染”?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不需要担心阿尔茨海默病“传染”呢?需要指出的是,研究中的这些病例都非常罕见,因为所有患者都在儿童时期接受了大量、长期的hGF治疗。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传播。对于医疗健康系统来说,预防这类阿尔茨海默病的“传播”应注重于检测生物制品中的潜在污染物,以及对手术器具进行严格消毒等措施,防止医源性疾病传播。
此外,在医学角度阿尔茨海默病也不属于传染性疾病,它的发生来自个体内源性的病理变化,像日常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接触,提供护理都不会传播阿尔茨海默病。但新研究仍然为医源性传染发出了警报,这也将驱动我们更好地了解阿尔茨海默病发生过程,并提供相应的预防策略。
阿尔茨海默病难治,或许与这个原因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最新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或许具有朊病毒病的所有特征:散发性、遗传性和获得性。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法开发来说,这一特征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多款阿尔茨海默病疗法靶向清除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如果β淀粉样蛋白具有朊病毒的特征,它们可能具有结构多样性,靶向β淀粉样蛋白的疗法可能对β淀粉样蛋白的不同种类起到筛选作用,导致残留的β淀粉样蛋白类型对疗法产生耐药性。
▲已获美国FDA批准上市的阿尔茨海默病疗法(图片来源:即刻药数)
研究人员同时指出,上述研究中的这些患者虽然症状出现时间和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相似,但是症状特征却与常见的家族性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不同,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他们发病机理的独特性。
总之,研究结果提示,错误折叠的β淀粉样蛋白有可能变成毒性蛋白“种子”,通过类似朊病毒传播的方式,诱导β淀粉样蛋白相关的病理特征。不过,目前我们仍然缺乏证据能证明,在人类中这些毒性种子可以促进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以及会导致哪些认知障碍特征。
参考资料
[1] Banerjee, G., Farmer, S.F., Hyare, H. et al. Iatrogenic Alzheimer’s disease in recipients of cadaveric pituitary-derived growth hormone. Nat Med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3-02729-2
作者:医学新视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