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D2012:中国口服降糖药应用状况堪忧

2012-10-24 杨力实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2年EASD大会上,中国学者进行了3场口头报告和19项壁报展示。其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一项报告表明,胰岛素促泌剂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并可能是低血糖高发和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应用磺脲类或格列奈类单药治疗的患者更有可能改变治疗方案,疗效不佳为其主要原因。   研究背景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糖尿病人群,2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接近1亿。基于循证医学指南的糖尿病管理和治疗

  2012年EASD大会上,中国学者进行了3场口头报告和19项壁报展示。其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一项报告表明,胰岛素促泌剂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并可能是低血糖高发和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应用磺脲类或格列奈类单药治疗的患者更有可能改变治疗方案,疗效不佳为其主要原因。

  研究背景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糖尿病人群,2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接近1亿。基于循证医学指南的糖尿病管理和治疗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了解当前临床实践中的糖尿病治疗对战略性和系统性实施糖尿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

  此项非干预性横断面观察研究在中国103所医院内实施,并以接受糖尿病治疗≥6个月、医院就诊≥3个月以及应用口服降糖药(单药或联合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受试者。通过病历收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记录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低血糖发生频率和水肿在内的合并症和并发症,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和2小时餐后血糖(2hPPG)等。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治疗方案和包括低血糖在内其他变量与治疗改变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

  共9872例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研究纳入标准(其中50.9%为男性),其平均年龄和体质指数分别为(60.0±11.3)岁和(24.6±3.2) kg/m2。以医生建议的膳食控制和锻炼为治疗方案的患者分别占87.0%和77.8%。磺脲类(42.7%)和格列奈类(27.5%)等胰岛素促泌剂为研究纳入患者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双药联合治疗为最优选治疗类型,其中二甲双胍和磺脲类为最常见药物组合。

  就单药治疗而言,接受胰岛素促泌剂和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分别占45.6%和30.0%。实现血糖目标为FPG≤7 mmol/L、2hPPG≤10 mmol/L、HbA1c≤6.5%和HbA1c≤7.5%的患者分别占51.4%、53.5%、27.8%和39.6%。

  改变治疗方案的患者占31.9%,大部分改变1次(70.6%),主要原因为疗效不佳。磺脲类或格列奈类单药治疗患者频繁改变方案的可能性更大,且更可能出现严重低血糖。

  ■ 现场点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此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出:①我国口服药物治疗的模式与糖尿病指南推荐的治疗模式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2型糖尿病指南建议以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首选和基础用药;② 大型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显示,磺脲类药物与二甲双胍相比,短期疗效很好,但长期疗效欠佳;有些患者因磺脲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低血糖)而不能坚持治疗。



作者:杨力实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5)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重视口服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

      临床常用口服降糖药包括磺脲类以及非磺脲类(格列奈类)胰岛素促泌剂、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和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等。所有降糖药物都可能发生副作用,并因药物类别和具体药品不同而异。总体而言,降糖药益处大于风险,但仍有一定比例应用降糖药的患者出现副作用,包括低血糖、体重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水肿等不良反应。据美国中毒控制中

T2DM患者口服降糖药失效后应尽快胰岛素治疗

  发表于2012年第6期《中国糖尿病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口服降糖药(OADs)失效后应尽快采用注射胰岛素、加强运动、控制饮食、减轻体重等干预治疗,可明显减少血管并发症发生。   研究选取了住院及门诊患者453例,分为治疗组(232例)和对照组(221例)。治疗组注射胰岛素,严格控制FPG在6mmol/L左右;控制饮食,每日摄入热卡25kcal/kg;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