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 cells: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脑源性神经保护因子/雷帕霉素信号通路增强自噬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2018-03-09 MedSci MedSci原创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一种严重的新生儿疾病。但目前的治疗策略尚不能有效治疗HIE。既往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性作用,但其潜在机制尚不明确。研究人员通过在HI环境下于体外共培养大鼠皮质神经元和MSCs发现,MSCs有助于增加培养基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自噬标志物(LC3II和Beclin1),并减少细胞死亡(乳酸脱氢酶水平)。研究人员利用移植了MSCs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一种严重的新生儿疾病。但目前的治疗策略尚不能有效治疗HIE。既往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性作用,但其潜在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人员通过在HI环境下于体外共培养大鼠皮质神经元和MSCs发现,MSCs有助于增加培养基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自噬标志物(LC3II和Beclin1),并减少细胞死亡(乳酸脱氢酶水平)。研究人员利用移植了MSCs的HI活体大鼠模型证明了类似的机制。通过行为学研究,研究人员进一步证明移植MSCs到HI损伤的后大鼠大脑可缓解期行为损伤。最后,研究人员发现HI损伤后移植MSCs所增加的BDNF和自噬相关因子,可被抗BDNF治疗逆转,还可通过雷帕霉素(mTOR)信号通路靶点的抑制作用增强BDNF的保护性作用。

因此,研究人员推测HI损伤后共培养/移植MSCs可上调BDNF的表达,减少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导致增强自噬和神经保护作用。该发现为探索HIE患儿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方向。

原始出处: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新生儿脑病核磁鉴别的影像特点

  急性胆红素脑病(ABE)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临床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病死率达50%~75%,抢救存活儿中75%~90%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亦是临床上引起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常见病。   由于两种疾病在早期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给新生儿科医生的早期鉴别诊断带来了很多困扰。但是两种疾病的发

JAMA:低体温治疗的深度和持续时间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8个月死亡或残疾的影响

研究表明,足月的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超过72小时、低于33.5°C的低体温或两者联合都不能显著降低18个月龄时患儿的死亡或中重度残疾率。研究结果支持目前采用的33.5°C的低体温72小时治疗方案

JAMA:出生后6-24小时内的低温治疗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效果研究

研究认为,对于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出生后6-24小时内的低温治疗可降低76%的死亡或致残风险,在18-22个月后,有64%的可能降低至少2%的死亡或致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