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ESMO:放化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

2019-10-12 佚名 肿瘤资讯

中国逾90%的食管癌为食管鳞癌(ESCC),而约2/3的患者在被诊断时已进展至局部晚期,因而无法给予直接的根治性手术治疗,而需给予化疗或同步放化疗治疗。2012年发布的CROSS研究结果显示,新辅助放化疗在治疗食管癌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29%。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新辅助同步放化疗相比单纯手术治疗可以提升食管癌患者总生存,但也增加了围手术期的死亡风险。而且即使在经历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后给予

中国逾90%的食管癌为食管鳞癌(ESCC),而约2/3的患者在被诊断时已进展至局部晚期,因而无法给予直接的根治性手术治疗,而需给予化疗或同步放化疗治疗。2012年发布的CROSS研究结果显示,新辅助放化疗在治疗食管癌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29%。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新辅助同步放化疗相比单纯手术治疗可以提升食管癌患者总生存,但也增加了围手术期的死亡风险。而且即使在经历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后给予序贯手术治疗,仍面临高复发的风险,且复发后的治疗选择相当有限,中位生存期也不到1年。在2019 ESMO大会上,来自韩国延世大学肿瘤中心的Seoyung Lee教授以壁报形式展示了一项Ⅱ期研究的结果(1859P),显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术前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ESCC,pCR率高达46.1%。E对该研究的主要结果进行解读

局部晚期ESCC患者亟需新的治疗方法

大约2/3的ESCC患者在诊断时已发展至局部晚期:其中,有些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治疗,而不适合手术治疗者需接受化疗或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ESCC的现有方法包括单独放疗、同步放化疗、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序贯手术。对于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ESCC的治疗,大多数医疗中心会选择新辅助同步放化疗然后手术——又称为三模式(tri-modality)疗法,但即便这么强烈的治疗,3年内的复发率依然高达60%~70%,而复发后的中位生存期不到1年,因此这些患者亟需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来预防复发;例如可以将免疫治疗与同步放化疗后序贯手术治疗相结合。PACIFIC研究已证明了免疫联合同步放化疗可以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总生存获益,因此这种方法对于局部晚期食管鳞癌也可能有效。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术前同步放化疗,或可成为可切除性局部晚期ESCC的优选方案

我们针对可切除的早期和局部晚期ESCC患者进行了这项Ⅱ期临床研究,评估新辅助放化疗(化疗方案为紫杉醇+卡铂)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用于ESCC的疗效,主要终点是pCR率,次要终点是安全性和总生存(OS)。研究共入组28例患者,其中26例接受了手术。结果显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的pCR达到46.1%(ypT0),中位OS为27.7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的OS率皆为65.2%;在安全性方面,联合治疗并未增加放化疗以及免疫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虽然研究结果有待更大型的随机临床研究进一步确认,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可能是治疗可切除性局部晚期ESCC的未来的一个优选方案。

由于研究结果来自小样本的单臂研究,所以很难与其他的同步放化疗研究或免疫治疗研究作对比,但是在这项紫杉醇联合卡铂加放疗以及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局部晚期ESCC的研究中,我们观察到了非常有前景的疗效。

我们的研究是否能影响局部晚期ESCC的临床实践?目前可用的每一种治疗方案都能为局部晚期ESCC患者带来一定的生存获益,但这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非常短,并且大多会复发,而免疫联合治疗可能是保证患者长期生存的唯一方法。我们的研究结果强烈支持开展大规模的随机临床试验,以对比同步放化疗和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的同步放化疗方案,或者对比同步放化疗后手术与同步放化疗联合免疫的治疗方案,我相信这样的研究会很快开展。

免疫与放化疗协同增效,是食管癌治疗的未来方向

放化疗可通过释放肿瘤新抗原到肿瘤微环境以及通过释放的新抗原激活抗肿瘤T细胞来增强抗肿瘤活性,所以我认为免疫疗法联合放化疗具有一定的协同增效效果,而且对于局部晚期的肿瘤治疗可能是有效的。虽然我们依然需要大规模的Ⅲ期随机研究来验证,但是鉴于免疫联合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不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研究所展示的积极结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治疗中,免疫联合放化疗也可能会产生积极的结果。

免疫治疗在多种肿瘤类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但免疫治疗仅对少数患者有长期生存获益,所有肿瘤类型中,只有15%~20%的患者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效,这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

目前有大量的免疫联合化疗,免疫联合放疗,以及免疫联合新型治疗等联合治疗的研究正在进行中,以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活性,但又不明显增加毒性。因此,联合治疗有望在未来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并提升各类癌症患者的长期生存。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J Clin Oncol.:宫颈癌辅助化疗+手术VS. 放化疗:孰优孰劣?

2018年2月《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杂志在线发表一篇针对IB2- IIB期的宫颈鳞癌患者III期随机对照研究。尽管新辅助化疗加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模式的主流选择,但仍缺乏足够确切的疗效证据。本研究对比了新辅助化疗+根治术与化放疗联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Lancet oncol:新辅助放化疗治疗食管癌后,内镜超声、活检、PET-CT等方法检测残余病灶的漏诊情况

对食管癌进行新辅助放化疗后,约有一半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和1/4的腺癌患者在手术前获得病理性完全缓解。因此,对于对新辅助放化疗反应有效的患者,应重新考虑新辅助放化疗后进行标准食管切除术的必要性。近日,Lancet子刊上发表一篇文章,Bo Jan Noordman等人对比新辅助放化疗后,用不同的诊断方法检测残余病灶的准确性,并探究进行临床反应评估的诊断技术的最佳组合。SANO预试验是在荷兰的6个中心开展

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口腔粘膜炎的处理

肿瘤化疗和放疗过程中都可能对快速增长的黏膜上皮细胞造成损伤,引发口腔黏膜炎和胃肠道黏膜炎。放化疗后口腔黏膜炎是指由于放射线电离辐射损伤或者化疗药物的应用引起免疫力下降,口腔内菌群失调,导致口腔软组织发生炎症病变,是肿瘤患者接受化疗过程中较常见,最痛苦的毒副作用之一。粘膜炎一般具有自愈性,一旦组织不受损伤,就开始愈合。黏膜损伤会在几天内自然地消失,一般在化疗后10~14天内完全愈合。

Int J Mol Sci:肌肉侵入性膀胱癌中,预测基于放化疗的膀胱保留疗法临床结果生物标记研究

基于放化疗的膀胱保留疗法(BPT)是目前的一种对非转移肌肉侵入性膀胱癌(MIBC)的有效的疗法,并且风险小,同样也是不适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一种选择。在BPT中,只有那些放化疗后获得完整响应(CR)的患者才有良好的预后和生活品质,并且膀胱功能保留。因此,预测CR和有利的预后对选择BPT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最近,有研究人员对预测基于放化疗的BPT临床结果得生物标记进行了回顾。研究人员将研究的生物标

PLos One:非小细胞肺癌自适应放疗的放射学方法

根据经验,混合了语义和基于图像特征的放射学特征在非小细胞肺癌的个性化自适应放疗中的结果令人满意。

复发性宫颈癌对放化疗不敏感 该怎么办?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其治疗早期以根治性手术为主,晚期以放射治疗为主。随着新的化疗药物和化学治疗途径的出现,使化疗在宫颈癌中的应用逐渐得到重视,同期放疗、化疗已成为中晚期宫颈癌中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局部的未控和复发仍较高。约29%~38%的宫颈癌患者在治疗后复发或未控,因此,复发性宫颈癌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