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 Intern Med: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应用低分子肝素等增大出血风险

2019-01-03 xujing 中国循环杂志

广东省人民医院陈纪言、谭宁等在JAMA内科学发表文章称,对于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在充分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和磺达肝素等肠外抗凝治疗,不会降低全因死亡或心梗的风险,反而显著增加严重出血的风险。


广东省人民医院陈纪言、谭宁等在JAMA内科学发表文章称,对于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在充分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和磺达肝素等肠外抗凝治疗,不会降低全因死亡或心梗的风险,反而显著增加严重出血的风险。

该研究自2014年开始,历时3年纳入5家中心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6804例NSTE-ACS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25年。

30%左右患者接受了抗凝剂治疗,其中80%为低分子肝素,其次是磺达肝素(16.3%)和2种抗凝剂的组合(4.6%)。肠外抗凝剂治疗的中位持续时间为6天。

该研究发现,接受和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的院内死亡及心肌梗死发生率没有差异。

住院期间,抗凝组的大出血发生率更高,肠外抗凝使大出血风险增加94%。

中位随访2.96年时,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无显著差异,但抗凝组的大出血发生率较高(校正HR=1.43;P=0.04)。

研究者指出,尽管所有NSTE-ACS患者都被推荐使用抗凝治疗,但据报道,中国72.7%的NSTE-ACS患者使用了抗凝治疗。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PCI中心的医生不愿意在手术前使用抗凝治疗,因为担心过度抗血栓治疗引起的出血以及避免不同抗凝剂的交叉使用。

此外,研究者还指出,尽管抗凝治疗在NSTE-ACS患者中已被证明是有益的,但所有比较抗凝治疗与安慰剂或对照组的研究都是在20多年前进行的,当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及PCI并未像目前一样如此普及。

该研究结果质疑了目前临床上建议常规对NSTE-ACS患者实施抗凝治疗策略。

研究者表示,在以前的研究中,肠外抗凝治疗的益处主要归因于复发性心绞痛和紧急血管重建的减少。但目前,PCI已经成能有效预防缺血事件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高危人群中。因此,肠外抗凝治疗的保护作用可能变得不那么重要。

另外,在该研究中,超过96%的患者除了服用阿司匹林外,还服用了P2Y12抑制剂(96.4%的氯吡格雷和0.4%的替卡格雷),超过62%的患者在PCI前接受了P2Y12抑制剂的负荷剂量。当更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从根本上抑制血小板功能时,肠外抗凝治疗的效果可能会减弱。

原始出处:


作者:xuj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急性冠脉综合征后的睡眠障碍

巴尔的摩——一项观察性研究的结果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后一个月内连续出现睡眠障碍的患者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风险增加。

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血小板活化(激活、勃附与聚集)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的关键,抗血小板治疗贯穿ACS治疗始终,是预防和治疗急性血管事件的基石。阿司匹林联合氯毗格雷(或替格瑞洛)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然而,个体间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表现出多样性差异,这些差异与再发血栓或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但相关专业权威机构始终未形成统一共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1)血小板活化存在多个信号介导

JAMA:三分之二心梗或为2型,预后堪比肿瘤,达比加群或有益?

所谓的2型心梗,根据2007年“心肌梗死再定义”专家共识所分类定义,指心肌氧需求的增加或供给减少所致的心梗,比如冠脉痉挛、冠脉栓塞、贫血、心律失常、高血压或低血压等所导致的心梗。

2018 欧洲联合共识声明:房颤患者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或经皮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抗栓治疗管理

2018年7月,房颤患者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或经皮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抗栓治疗管理的欧洲联合共识文件发布,本文是对2014版共识的更新,更新内容主要聚焦新的数据,以及新的临床实践建议。

JACC: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和影响

中位随访25个月后,约十分之一接受TAVR的患者因ACS再次入院。

葛均波:2018年介入心脏病年度盘点

转眼间一年就要过去了,现将2018年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可能改变目前临床实践的重要研究和亮点研究回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