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在微小世界开天辟地

2018-05-05 王潇雨 健康报医生频道

20世纪80年代,纳米技术问世。这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从原子、分子到亚微米尺度之间)上研究物质的相互作用、组成、特性与制造方法的科学。纳米尺度覆盖了从蛋白质、DNA到细胞器的范围,为生命科学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广阔的创造空间。纳米技术对医疗和健康产业的影响日趋显著,在药物输送、生物材料、造影、活性植入等医疗应用中大显身手。


20世纪80年代,纳米技术问世。这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从原子、分子到亚微米尺度之间)上研究物质的相互作用、组成、特性与制造方法的科学。纳米尺度覆盖了从蛋白质、DNA到细胞器的范围,为生命科学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广阔的创造空间。纳米技术对医疗和健康产业的影响日趋显著,在药物输送、生物材料、造影、活性植入等医疗应用中大显身手。

定点封堵肿瘤血管

能游走在血管里自动寻靶的纳米机器人,凭借精准运输和定点栓塞的优势,对乳腺原位肿瘤、黑色素瘤、卵巢皮下移植瘤和原发肺部肿瘤在内的多种肿瘤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最近,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团队研发出一款超分子自组装的DNA纳米机器人,该成果登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并获如下评述:“中国科学家尝试利用医学纳米机器人治疗肿瘤等恶性疾病,这种新颖的纳米机器人将改变人们对药物输运的传统观念,为更有效的肿瘤治疗提供全新策略。”

“血液中的凝血酶是机体凝血系统的一种关键酶,能快速高效地诱导血栓形成。如果将凝血酶作为特定的‘货物’装载在纳米机器内部,靶向运输并精确释放至肿瘤血管,诱导凝血产生血栓,就可以通过栓塞肿瘤血管达到高效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该机器人主要研发者、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研究员介绍,该团队利用DNA折纸术构建智能化的分子机器,通过自组装将“货物”凝血酶包裹在分子机器的内部空腔,分子机器两端装载有“雷达”核酸适配体。当DNA纳米机器人到达肿瘤血管时,纳米机器上的“锁”识别特异标志物而发生结构变化,使得“锁”从闭合状态变为开启状态,整个纳米机器由管状结构打开变为平面结构,把“货物”投放在定点位置。

“由于纳米机器人具有极好的识别响应功能,仅在肿瘤血管标志物存在时才启动活化凝血酶,因此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大大优于物理介入治疗。”聂广军表示,这款DNA纳米机器人作为智能化的给药平台,进行多种药物的联合高效递送,有望对传统难以成药的物质,比如毒素、蛇毒蛋白等实现有效包载和智能递送,进而推动全新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纳米技术能让药物突破化学、解剖和生理学阻碍,抵达病变组织,提高药物在病灶位置的聚集量,减小对健康组织的损害,较之传统药物具有显著优势。

纳米技术在医疗器械和医学成像上的应用也被寄予厚望。在医学造影方面,相较于传统的荧光染色剂,纳米材料寿命更长,光学性能适应广泛的工作波长,且设计更加方便。在生物医学方面,纳米孔基因测序技术有望大幅降低基因测序成本并提高测序速度。

纳米领域重要贡献者

2000年,中国成立了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2003年成立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部署了纳米科技研究计划。2017年8月,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联合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在纳米科学领域已成为当今世界纳米科学与技术进步重要的贡献者,部分基础研究跃居国际领先水平。在专利申请量方面,中国位于世界前列。

在医疗领域,国家层面布局正不断取得突破。“十二五”期间,“863”计划支持的面向重大疾病治疗的纳米载体材料及诊断技术主题项目今年2月已通过验收。今年2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胃癌早期筛查与全病程监测的纳米技术及转化研究项目启动,将致力于研发超敏感、特异的胃癌标志物纳米检测新技术方法。

“缺乏生物学和医学背景,是面临的最大挑战。”有专家指出,目前中国从事纳米医药研究的科学家大多拥有化学或材料科学背景,但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的经验相对有限,这样的短板应当引起重视。

纳米医学毒理学应并重

“正如硬币的正反面,纳米颗粒容易穿越生物屏障、吸附血液蛋白、进入细胞,也容易诱发细胞内慢性炎症。因此,纳米医学和纳米毒理学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赵宇亮指出,对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要并驾齐驱。

专家指出,需要在伦理框架下进行谨慎判断,因为纳米颗粒很容易经肺或皮肤进入人体系统,特别是空气中排放的纳米颗粒对健康的威胁是当前最大担忧。有资料显示,人们已发现碳纳米管内的金属污染物和柴油的纳米颗粒对健康有不良影响。生产作业中暴露于纳米污染物的工人有较高的健康风险。此外,纳米颗粒活性高、尺寸微小,纳米材料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排放及纳米产品用后的回收,可能会带来环境风险。

为应对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美国出台了国家纳米技术计划,组织了若干工作组。欧盟也与美国合作,建立了一个政策制定平台。中国自2001年就已投入资金研究纳米安全问题,约有7%的研究预算用于环境、健康及安全研究。

作者:王潇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5)
#插入话题
  1. 2018-05-06 wzb521zf

    一起学习学习

    0

  2. 2018-05-06 1e145228m78(暂无匿称)

    学习了.谢谢作者分享!

    0

  3. 2018-05-05 122293e2m09暂无昵称

    学习了

    1

    展开1条回复

相关资讯

Small:手持式“纳米花”生物传感器可灵敏检测微量食物病原体

目前,食物中的有害病原体大多是在人们食用后生病时才被发现。早期的检测,最好是在食品供应给消费者之前,可以防止很多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并可减小食品召回的成本和工作量。现在,来自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基于“纳米花”的便携式生物传感器,可检测到有害病原体,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Small。即使少量的有害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也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风险,但是目前可用的传感器技术无法简单快速的检测痕量病原体。解

37张微观图片,带你回顾纳米技术的十年

原文以Ten years in images为标题发布在2016年10月5日的《自然-纳米技术》新闻上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一样,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神奇景象。2016年是我们的子刊《自然-纳米技术》创刊10周年纪念,编辑们精选了十年来在本刊发布的最精美的纳米科技图片,将小到肉眼不可见之处的大美带到眼前。分类纳米管本图为使用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分类的单壁碳纳米管(SWNT)。这张照片展示

科学新突破:冻结器官在纳米技术下恢复生命

【纳米技术恢复冷冻器官,为器官移植带来新希望】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冻结的器官可以在纳米技术的帮助下安全地恢复生命。研究人员说,这种发展可以帮助几乎所有需要他们的捐赠器官。

ACS Nano:突破!科学家利用来自尿液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早期癌症筛查

日前,来自韩国蔚山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技术,该技术能够有效在尿液或血液中有效鉴别出促进癌症发生的物质,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 ACS Nano 上。文章中,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集成的离心微流体平台(Exodisc),这种设备能够对尿液中的胞外膜泡 (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 进行分离。研究人员希望这种技术或能用于临床设备中来检测尿液中基于

Adv Mater:厦门大学刘刚教授团队发表肿瘤光学疗法研究成果

日前,国际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在线发表了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刘刚教授团队题为《Tumor Microenvironment-Triggered Supramolecular System as an In Situ Nanotheranostic generator for Cancer Phototherapy》的研究论文。研究生楚成超和林惠荣是该论文的共同

Nat Commun:癌症治疗也能用“鸡尾酒疗法?”纳米分子来助力!

胰腺癌被誉为“癌症之王”,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就因为这种癌症离世。在艾滋病治疗领域有一种很成功的疗法,叫做“鸡尾酒疗法”,近期来自特拉维夫大学团队就使用鸡尾酒疗法来同时靶向多个基因,可增加胰腺癌患者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