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女性,右侧肢体活动不灵2个月.....

2020-01-21 不详 影像园

患者,女,53岁,右侧肢体活动不灵2个月

【所属科室】

神经外科

【基本资料】

患者,女,53岁

【主诉】

右侧肢体活动不灵2个月

【现病史】

患者前2个月起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查体:神清语明,右侧巴彬斯基征阳性。

【影像图片】















































【影像表现】

左侧大脑脚、丘脑、基底节区、放射冠见团块状等及稍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FLAIR呈稍高信号,轻度弥散受限,增强后其内见多发结节状、环状强化,大小约0.5-1.9cm,桥脑、右侧基底节、双侧放射冠、额叶见斑片状等及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脑室受压向右侧移位。
 
【结果】

术中所见:肿瘤呈鱼肉状,边界不清,血供丰富。
病理诊断:胶质母细胞瘤,NOS,WHOⅣ级。
 
【病例小结】

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上皮性肿瘤,单发者多见,偶有多发。多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仅占胶质母细胞瘤的5%左右。

多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MRI表现主要为脑实质内多发病灶,病灶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伴不同程度的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T1WI呈低信号,T2WI及FLAIR呈混杂信号;主病灶多呈典型的“花环”状强化,子病灶多根据转移时间的早晚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主病灶位于胼胝体,子病灶沿脑白质束向两侧大脑半球生长;主病灶也可位于一侧脑叶,子病灶由同侧顶枕叶长到同侧枕叶等,均体现了胶质母细胞瘤沿白质纤维束浸润、播散的生长特性。主病灶多有囊变坏死,其内信号不均,增强扫描呈“花环”状强化;子病灶信号多较均匀,囊变坏死少见,增强扫描可呈“结节”状或“斑片”状强化。说明各病灶的坏死液化不同步,主病灶发展较快,较早出现坏死,而子病灶出现时间较晚,多呈实性。多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主病灶体积大,信号混杂容易发现,子病灶由于囊变坏死少,信号均匀,T1WI、T2WI多不易检出,而结合FLAIR和DWI有利于子病灶的发现。T2WI瘤灶多为高或等高信号,与水肿分界模糊,病灶主体和水肿带不易区分,FLAIR抑制了脑脊液信号,使两者形成明显信号差异,对肿瘤的大小、水肿的测量均较T2WI有优势。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程度较高,核浆较大,细胞间隙较小,水分子扩散受限明显,因此 DWI可很好地发现病灶且敏感性较高。

多发性胶质母细胞瘤需要和以下疾病鉴别:多发性脑转移瘤、多发性脑淋巴瘤、多发性脑脓肿等。多发性脑转移瘤:典型表现为瘤灶边界较清且瘤周水肿明显,主要位于幕上或幕下的灰白质交界,而胶质母细胞瘤多位于幕上脑实质内。另外,多发性脑转移瘤多有原发肿瘤病史。原发性脑淋巴瘤:多发病灶,多位于脑室周围、胼胝体和基底节区,较少累及皮髓质交界区或小脑,且病灶多呈均匀等信号,DWI 多呈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握拳”状或“团块”状强化,而多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不同病灶形态不一,主病灶多有明显囊变坏死,信号不均,DWI多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花环”状强化。多发性脑脓肿:多有发热等临床病史,DWI病灶中心多呈均匀高信号,与胶质母细胞瘤病变中心坏死呈低信号可资鉴别,且增强扫描脑脓肿多呈薄壁均匀环形强化,环壁光滑而有张力,胶质母细胞瘤多呈花环状强化且环壁多有结节存在。

作者:不详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2019年SNO年会:DNX-2401与pembrolizumab联合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II期研究取得积极结果

DNAtrix是开发溶瘤病毒的领导者,近日展示了溶瘤性腺病毒Dtri-2401(tasadenoturev)的II期CAPTIVE / KEYNOTE-192研究的最新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数据表明该疗法可引起持久的临床活性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Zotiraciclib治疗胶质母细胞瘤被FDA和EMA授予孤儿药称号

Zotiraciclib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授予孤儿药指定(ODD)。该药物的指定是基于两项Ib期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研究。

PNAS:柔软的武器——组织流动性如何影响脑肿瘤的发展

近日,研究人员通过观察肿瘤的流动性,为GBM的浸润行为提供了一个简单有趣的解释。他们使用流动性来量化体内磁共振弹性成像(MRE)所测量的生物组织的粘性表现。结果显示了神经肿瘤的异常性,其流动性随着水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该研究结果发表在《PNAS》杂志上。

Nat Med: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治疗老是耐药?靶向这个基因准没错!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和侵袭能力最强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预后极差。标准治疗方案无法安全、特异地消除所有癌细胞,仅能提供给患者有限的生存获益。免疫治疗通过特异性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为GBM治疗开辟了新道路。但是,GBM并不会任人宰割,肿瘤微环境(TME)会对免疫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抑制作用,导致该疗法疗效难尽如人意。近日,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了GBM获得性耐

Nature:胶质母细胞瘤进展,新途径可避开血脑屏障,显著延长生存期!

导 读: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为常见且难以治愈的原发性脑部肿瘤,患者术后预后普遍不佳,即使有放疗相助,患者5年生存率仍然低于10%。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给多种不治之症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但大脑独特的免疫环境将大多数治疗药物拦截在外,导致该疗法在GBM治疗领域裹足不前。

胶质母细胞瘤进展:新途径可避开血脑屏障,显著延长生存期

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给多种不治之症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但大脑独特的免疫环境将大多数治疗药物拦截在外,导致该疗法在GBM治疗领域裹足不前。近日,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条可顺利将免疫药物送至GBM病灶的新途径。他们避开了血脑屏障的围追堵截,转而大幅度激活脑膜淋巴管系统,并将免疫治疗药物通过脑膜淋巴管输送入脑,最终成功诱导GBM内产生剧烈免疫反应,显着延长了GBM实验动物的生存期。他们指出,该途径或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