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 Rheum Dis:染色体2q13上识别到新位点,可诱发与骨密度无关的临床椎体骨折

2017-11-26 xiangting MedSci原创

通过独立于BMD的机制发现了与临床椎体骨折相关的新遗传性变型。

这项研究旨在分析决定临床椎体骨折易感性的遗传因素,而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并发症。

研究人员对1553例绝经后临床椎体骨折女性和4340例对照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两阶段复制涉及1028例患者和3762例对照。使用来自经髂骨活检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定量表达性状基因座(eQTL)数据鉴定了潜在的致病变体。

在2q13染色体上鉴定出rs10190845位点,与临床椎体骨折显著相关(P= 1.04×10-9),效应量大(OR 1.74,95%CI 1.06-2.6)。该位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了与位置候选基因TTL(微管蛋白酪氨酸连接酶)和SLC20A1(溶质载体家族20成员1)表达相关的几个潜在功能性SNPs。在染色体1p31、11q12和15q11上识别到另外3个提示性位点。所有这些位点都是新的,之前没有发现与骨密度或临床骨折有相关性。

通过独立于BMD的机制发现了与临床椎体骨折相关的新遗传性变型。目前正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种关联并评估其基本机制。

原始出处: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xiangt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BJS:硬膜外内固醇注射可增加椎体骨折风险

类固醇激素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骨科也不例外,医生们常规将类固醇激素经椎板间隙或椎间孔注射入患者硬膜下腔来治疗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导致的坐骨神经痛和神经性跛行。给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类固醇激素促进骨细胞凋亡、增强破骨细胞活性、抑制成骨细胞功能、导致患者骨质疏松或骨量降低的发生率却从未被广泛关注。 最近的一项临床回顾性分析发现,绝经后妇女单次硬膜外类固醇注射后髋关节骨密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了验证

Am J Med:利尿剂会增加椎体骨折风险

椎体骨折是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类型。噻嗪类利尿药是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可降低尿钙,也可能导致低钠血症,且与椎体骨折风险增加相关。袢利尿剂增加尿钙,会降低骨密度,增加骨折的风险,但它们很少引起低钠血症。近期利尿剂和骨折的研究并没有包括或特别检查椎体骨折。很少有利尿剂和脊椎骨折相关研究。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了55780名参加护士健康研究的55-82岁女性,既往没有骨折史,调查噻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