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on:应激性心肌病长期、持续的结构、功能和代谢改变

2017-11-28 佚名 中国心血管杂志

应激性心肌病是由强烈刺激(心理或生理)诱发的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

应激性心肌病是由强烈刺激(心理或生理)诱发的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

该病由日本学者于1991年首次报道,常见于绝经期女性,在躯体或心理应激后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等急性心力衰竭的表现。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心原性休克、晕厥、致死性心律失常,甚至左心室游离壁破裂、心原性猝死等。

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T波倒置等,心肌损伤标记物出现与左心室受累程度不相符的升高,左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冠状动脉病变,但左心室造影呈现一种特征性心肌运动,典型表现为左心室心尖部运动减弱或消失并呈球样扩张,心底部代偿性收缩增强,呈“章鱼罐”样改变。尽管多数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能快速地自发恢复,但仍缺乏临床和结构的长期预后资料。



图1 爱丁堡皇家医院的David Northridge医生绘制的日本章鱼罐



图2 舒张末期(ED)和收缩末期(ES)的左心室造影图示应激性心肌病表现(见箭头)



图3心脏核磁(图a,b,e,f)、超声心动图(图c,d,g,h)、延迟增强(图i,j)、T2W-SPAIR(图k)和初始T1扫描(图i)

近日在《Circulation》上发表的一项观察性的横断面的病例-对照研究中,招募了37例既往(>12个月)有应激性心肌病的患者和37例年龄、性别和并发症匹配的对照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MLHFQ),并进行详细的临床表型特征分析,包括心肌酶、心肺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和心脏核磁检查(心脏31P-光谱学检查)。

结果发现,入选者多数(97%)为中年[ (64±11)岁]女性。

尽管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多于20个月前患病(13~39个月),但多数患者(88%)仍有持续的心衰症状[MLHFQ,中位数为13(0~76)],心肺运动试验时心脏功能受限表现 [峰值耗氧量降低:(24±1.3)mL/kg/min 比(31±1.3)mL/kg/min, P<0.001;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增高:(31±1)比(26±1),P=0.002]。

尽管应激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心肌酶正常,但有心脏受损表现(心尖环向应变值降低:-16%±1.0%比-23%±1.5%,P<0.001;整体纵向应变值降低:-17%±1%比-20%±1%,P=0.006),初始T1扫描值增加[(1264±10)ms 比 (1184±10)ms,P<0.001),心脏能量状态受损(磷酸肌酸/γ-三磷酸腺苷,1.3±0.1比1.9±0.1,P<0.001)。



图4 心肺运动试验结果



图5 磷酸肌酸/γ-三磷酸腺苷结果

与既往研究描述的不同,该研究发现应激性心肌病有长期持续的临床表现,包括与持续的亚临床心脏功能异常相关的可见的临床症状和功能损害表现。因此,应激性心肌病患者逐渐发展为持续的、长期的心力衰竭表型。

原始出处: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1. 2017-11-29 地球是邹小圆的

    学习了.非常好的文章

    0

  2. 2017-11-29 戒馋,懒,贪

    谢谢分享学习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