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 急腹症 | 肠系膜脂膜炎CT表现
2024-01-09 影像诊断与科研 影像诊断与科研
肠系膜脂膜炎(MP)是一种较少见的肠系膜慢性炎症性病变,好发于小肠系膜,最常见于空肠系膜,病因不明,可并发于手术、外伤、感染、缺血,以及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基本情况
男,33岁,腹痛约2小时,无转移性。
影像表学现
|
影像所见
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呈“雾状”,病灶沿肠系膜大血管走行,血管走形正常,并可见沿肠系膜分布的软组织结节。
疾病介绍
概述
-
肠系膜脂膜炎(MP)是一种较少见的肠系膜慢性炎症性病变,好发于小肠系膜,最常见于空肠系膜,病因不明,可并发于手术、外伤、感染、缺血,以及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
50岁以上男性多见,儿童少见,男女比例大约(1.5-2):1;90%以上病人累及小肠系膜,其中空肠系膜比回肠系膜更容易受累及,偶累及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后腹膜、网膜等。
-
临床常无特异性表现,最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厌食、发烧、乏力、消瘦、恶病质、大便习惯的改变(包括腹泻、便秘)和便血等;部分病人无症状;体征包括腹部肿块、腹膜刺激征、腹部膨隆、腹水。
有两种主要形式:典型的炎症、坏死、脂肪变性型;以及以肠系膜明显纤维化伴周围结构牵拉为特征的硬化型。
影像表现
CT是诊断肠系膜脂膜炎的有效方法,可明确显示病变的范围,提示病变为良性的,对有手术指征的病例可于术前准确定位。通常以炎性细胞浸润、脂肪坏死和纤维化的程度不同,CT表现各异。
- 肠系膜脂肪密度轻度增高(雾状肠系膜),内散在放射状条索样、结节样(直径< 5.0mm) 软组织密度区。
- 围绕系膜大血管但不受累及,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的单个或多个软组织密度肿块,其内可见脂肪密度和低密度囊变区。
- 血管和肿块周围见“脂肪晕环”,其中脂肪包绕静脉系统称作“脂戒征”,肠攀向四周移位。
- 50%病例可以看到环绕受累区域的假包膜。
- 由于脂肪坏死导致肿块中心钙化。
- 可以引起肠腔狭窄、乳糜胸水和腹水
- 肠系膜脂膜炎均起自肠系膜根部,直达小肠肠袢。
鉴别诊断
1、肠系膜水肿 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肠系膜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可继发于多种疾病,如肝硬化、肠梗阻、肠系膜血管栓塞、肾病;表现胃 肠系膜水肿表现为脂肪密度增高,可呈弥漫性,也可呈局限性。
2、大网膜梗死 各种诱因造成大网膜血管损伤,继而影响大网膜血供,最终造成供血区的大网膜坏死。 急性期表现为边缘模糊的脂肪密度影,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多无连续的高密度环,常大于5cm,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变范围逐渐缩小,密度逐渐增高,边缘变得清晰且可见高密度环。
3、阑尾炎 临床表现:转移性右下腹痛并反跳痛、恶心、呕吐、发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数量及比率增高;憩室炎发热、反跳痛出现较少。CT表现:阑尾增粗肿大,常大于6mm(注意,直径>6mm)壁增厚(大于3mm),腔内积气、积液或粪石。
4、肠脂垂炎
临床表现:多见于40-50岁的肥胖患者,突发性左右下腹痛,位置局限,一般不引起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及白细胞升高。CT表现:结肠旁与结肠壁相连的戒指样或卵圆形低密度影脂防块,中间密度较低(环征),临近脂肪间隙模糊,密度增高,呈火焰样,局部腹膜增厚(临近肠壁无增厚)。影像笔记21 | 腹部 |原发性肠脂垂炎
治疗
大多数病例具有自限性,通常不需要外科治疗,仅并发肠梗阻时才手术治疗。但为了改善临床症状,控制病变的发展,内科保守治疗是必要的,可用抗感染和/ 或免疫抑制剂、化疗,如强的松、皮质类固醇、黄体酮结合秋水仙碱、硫唑嘌呤、环磷酰胺。肠系膜脂膜炎是良性病变,很少复发,早期预后较好。
作者:影像诊断与科研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CT# #肠系膜脂膜炎#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