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on:CABG期间应用第二动脉桥能否改善结局

2018-01-06 国际循环编辑部 国际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期间应用第二动脉桥是否改善患者结局尚不清楚,Circulation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期间应用第二动脉桥是否改善患者结局尚不清楚,Circulation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研究者对126家医院的CABG注册登记库中原发性单纯多支病变CABG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采用第二动脉桥 [右乳内动脉(RIMA)或桡动脉] 行CABG者5866例,采用左乳内动脉(LIMA)桥及静脉桥行CABG者53 566例。匹配后,共5813对。对两种患者行倾向评分匹配分析,中位随访5.3年。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30天死亡率无差异(0.81%vs.0.86%)。但应用第二动脉桥的患者7年死亡率、主要心血管和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均明显较低(7年死亡率:10.6%vs.13.1%,HR=0.79,P<0.0001;MACCE发生率:31.0%vs.36.2%,HR=0.80,P<0.0001),1年时胸骨感染发生率并无差异(1.38%vs.1.44%)。对RIMA移植及桡动脉移植者行对比分析显示,两者的死亡率无差异。但校正多种因素后,与桡动脉移植相比,RIMA移植可增加MACCE风险(HR=1.12);还可增加胸骨感染发生率(2.29%vs.1.22%)。

上述结果提示,虽然临床实践中仅有一小部分CABG应用第二动脉桥,但采用第二动脉桥有助于降低死亡率、减少MACCE。关于第二动脉桥的选择,死亡率方面,RIMA与桡动脉相似,但后者似乎能更显著地减少MACCE及胸骨感染。鉴于该研究结果与既往开展的ART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应用RIMA及桡动脉作为第二动脉存在的差异相关。未来,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确定CABG中桡动脉的应用价值。

原始出处:

作者:国际循环编辑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2018-01-06 changjiu

    学习一下谢谢

    0

  2. 2018-01-06 明月清辉

    谢谢分享.学习了

    0

相关资讯

2016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专家共识发布

抗血小板治疗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最重要的药物治疗之一,抗血小板药物对于CABG改善患者旁路血管通畅率及降低围术期心梗发生率的积极作用已有广泛共识。近年来大量前瞻性临床试验使人们对抗血板治疗的观念不断变化,新的抗血小板药物层出不穷,各种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逐步应用于临床。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心脏外科医师对于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理念亟待更新。我们全面回顾近年来与抗血小板治疗相关的临床试验

Circulation: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是安全可靠的!!!

从研究者提供的数据来看,OPCAB与CPB有着类似的长期预后,而且从OPCAB转为CPB的转化率也较低;从培训进行OPCAB的初级医生也表明OPCAB是可教并且安全的。该研究结果表明OPCAB可以取得与CPB类似的益处。

Circulation:对单双侧胸廓内动脉移植增加桡动脉移植物的疗效

当用于补充SITA或BITA移植物时,额外的RA与中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风险降低有关。

Circulation:除心肌活力之外,二尖瓣的结构决定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功能性二尖瓣回流的结果!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降低了与缺血性心脏病相关的功能性二尖瓣回流(MR),但是目前还不能充分认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功能性二尖瓣回流(MR)的可逆性的预测因素或机制。我们研究了二尖瓣瓣膜结构是否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功能性的二尖瓣回流(MR)有关。

NEJM: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对术后的影响

研究认为,对于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不进行体外循环患者的5年临床结果由于接受体外循环的患者

JAHA: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与卒中长期风险分析!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NOAF与长期卒中风险增加相关,相比于无NOAF患者。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增加的风险是否由房颤来介导,抗凝治疗是否可以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