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不利于构建恋爱关系的“单身基因”

2014-11-25 佚名 参考消息网

外媒称,如果看上去周围的人都成双成对,唯独你一直单身,那就是DNA在作怪。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1月20日报道,科研人员发现一种“单身基因”,携带这种基因的人单身的几率比别人高20%。据认为,这种基因可以降低大脑中负责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血清素的浓度,使人对亲密关系感到不自在。这可能导致这个群体从一开始就难以构建交往关系——甚至导致一再分手。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从将近600名中国高校学生身上提取头发

外媒称,如果看上去周围的人都成双成对,唯独你一直单身,那就是DNA在作怪。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1月20日报道,科研人员发现一种“单身基因”,携带这种基因的人单身的几率比别人高20%。

据认为,这种基因可以降低大脑中负责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血清素的浓度,使人对亲密关系感到不自在。这可能导致这个群体从一开始就难以构建交往关系——甚至导致一再分手。

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从将近600名中国高校学生身上提取头发样本,检测分析一种名为5-HTA1的基因,这种基因有两个不同的类型。

携带“G”型基因的人比携带“C”型基因的人单身的可能性更大。


报道称,“G”组人群中约有60%的人没有交往对象,“C”组的比例为50%。重要的是,这种关联无法用影响交往的其它因素来解释,比如相貌和财富。

这项研究的关键之处似乎在于大脑中5-HTA1基因的作用。

携带“G”型基因的人群产生的血清素较少。血清素与情绪和幸福感有关。科研人员已经知道,等位基因为“G”的人群感觉难以与他人亲密。另外,这类人群更容易神经质,出现抑郁。

科研人员在《科学报告》中撰文说:“由于悲观情绪与神经质不利于恋爱关系的构建、品质提升与稳定,所以等位基因G与心理障碍的挂钩可能导致携带者的约会机会减少,或者恋情失败。”

研究人员说,学生比其它群体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来构建恋爱关系。报道称,在人生的其它阶段,别的因素比如父母对于结婚的压力恐怕更有影响力。尽管如此,他们认为,这项研究“佐证了遗传因素对一定条件下社会关系的构建存在影响”。有些研究人员说,虽然基因不可避免会影响情感关系,但是它们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比较小。

婚恋专家帕姆·斯珀尔说,不必让我们的基因来统治我们的生活。

她说:“我知道我们继承的基因会决定我们的一些行为,但是我们总是有选择余地。”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基因作用的专家蒂姆·斯佩克特教授对这项研究的说服力提出质疑。但是,很多研究表明,我们结婚、维系婚姻的几率与拥有的性伴侣的数量通通受到DNA的影响。

尽管如此,基因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这一点只需看看同卵双胞胎就可以了。他们最开始通常会受到同一类型人的吸引,但是最终确立关系的对象往往是迥然不同的人。



您还可以通过微信阅读这条新闻,更多精彩内容 尽在MedSci微信。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国际民调显示:情侣比单身人士更快乐

12日公布的一份国际民调显示,情侣比单身人士更快乐、更有经济安全感。   据路透社2月12日报道,来自15个国家的1.8万余名成年人参与了益普索公司的在线调查。其中80%有伴侣的人表示自己很快乐,而只有67%的单身人士感到快乐。 益普索公司是一家独立的市场调查公司。根据该公司的这一民调,90%的加拿大情侣对生活感到满意,是比例最高的国家,而在匈牙利,只有53%的

长期单身少活十年!赶紧找个伴儿吧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推崇和享受“单身生活”。但你知道吗?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长期单身对健康是“致命打击”。究竟单身有哪些危害?大龄男女青年如何顺利告别单身?看看《生命时报》记者的采访吧。 单身潮席卷全球 按照中国妇联划定的标准,男30岁、女27岁,在婚恋方面尚无眉目者即可称为大龄青年。目前,还没确切数字显示全国共有多少“剩男剩女”。不过,《2012~2013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