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on:青春期肥胖显著增加成年后罹患心肌病的风险

2019-11-21 不详 MedSci原创

心肌病是年轻人心衰的一种常见且日益增加的原因,但与心肌病风险相关的可改变的生活方式因素尚未在年轻人中进行充分的研究。肥胖是公认的早期心力衰竭的预测因素。青少年时期肥胖与成年后罹患心肌病是否存在相关性?本研究是一个国家范围的前瞻性的队列研究,共纳入了于1969年-2005年期间服兵役的1 668 893位青少年男生(平均18.3岁)。起始时,记录体重指数(BMI)、血压和疾病,以及体能和肌肉强度的测

心肌病是年轻人心衰的一种常见且日益增加的原因,但与心肌病风险相关的可改变的生活方式因素尚未在年轻人中进行充分的研究。肥胖是公认的早期心力衰竭的预测因素。青少年时期肥胖与成年后罹患心肌病是否存在相关性?

本研究是一个国家范围的前瞻性的队列研究,共纳入了于1969年-2005年期间服兵役的1 668 893位青少年男生(平均18.3岁)。起始时,记录体重指数(BMI)、血压和疾病,以及体能和肌肉强度的测试结果。在长达46年的随访中,从国家医院病案和死亡病案中明确心肌病的诊断,并将其分为:扩张型、肥大型、酒精/药物诱发型和其他类型。

在中位随访27年中,共确诊4477例心肌病,其中2631位(59%)为扩张型、673位(15%)为肥厚型、480位(11%)位酒精/药物诱发型。BMI升高与心肌病风险增加强烈相关,特别是扩张型心肌病,起始时,BMI在正常范围(22.5-25kg/m2),随访过程中BMI增加到35kg/m2以上的个体,罹患扩张型心肌病的风险性相比BMI在18.5-20kg/m2的个体增加了8倍多。BMI每增加一个单位,扩张型心肌病的校正风险比为1.15(95% CI 1.14-1.17),肥厚型心肌病和酒精/药物诱发型心肌病的分别为1.09(1.06-1.12)和1.10(1.06-1.13)。

在青春期晚期,即使体重轻度增加,都可能会促进成年后罹患心肌病。这些发现进一步强调了体重控制对于年轻人中的显著重要性,同时也为将肥胖作为异常心室重构的潜在重要原因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原始出处:

Josefina Robertson, et al.Higher Body Mass Index in Adolescence Predicts Cardiomyopathy Risk in Midlife.Circulation. 2019;140:117–125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转载需授权!

作者:不详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PNAS:联合基因疗法首获成功!同时治疗糖尿病、肾衰、心衰及肥胖等多种并发症!

导 语:随着对疾病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到各种疾病并发症的危害,然而,传统上各类疾病都是单一研究和治疗的,忽略了与年龄相关的疾病的相互联系,增加了相关治疗的毒副作用。

Sci Signal:不用管住嘴,照样长不胖?《科学》子刊发现这个保护因子可以改变脂肪命运

减肥要怎么做?答案很简单,管住嘴、迈开腿嘛!很多人道理都懂,高糖高脂的东西要少吃,吃多了不仅发胖,更糟糕的是,糖尿病、高血脂等一系列代谢疾病也容易跟着来。

Am J Resp Crit Care:超越BMI的范围去理解肥胖哮喘

儿童哮喘和肥胖症对公共卫生构成重大挑战,影响到世界各地数百万儿童。在美国约9%的儿童患有哮喘,约30%超重或肥胖。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表明,肥胖是儿童哮喘和哮喘发病率增加的一个危险因素。

JAMA Netw Open:健康的胖子?来看看超重中国人的高血压高血糖风险

肥胖与多种代谢并发症有关,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压、中风、抑郁症以及某些类型的癌症。不过,生活中也总有“看似健康的胖子”,虽然体重超标,但倒是没有“三高”。这些人是真的受眷顾,代谢功能能够抗住体重的压力,还只是处于过渡期,问题尚未暴露?

没有兄弟姐妹更容易胖?独生子女可太难了

胖不是你的错,独生子女要背锅!

AHA2019丨减肥手术可改善肥胖患者的脑血管结局

11月16~18日,2019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年会在费城召开。除最新研究外,口头报告也备受瞩目,其中,最佳卒中摘要专场的两项研究引起参会者的关注。肥胖患者的减肥手术和脑血管结局与肥胖有关的代谢变化可导致脑血管疾病的发展,减肥手术是实现肥胖患者体重和代谢状况可靠改善的有效手段。尽管如此,其在长期减少脑血管发病率方面的有效性仍不清楚。Maddalena Ardissino等研究者公布的一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