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2013-07-19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来纯云 侯惠如 中国医学论坛报

  典型病例   患者男,70岁,2004年8月被诊断为“左肺上叶腺癌”,并行左肺全切术、放化疗治疗。   2008年4月,因脑转移压迫呼吸中枢,给予经鼻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9月,气管切开并持续机械通气。12月,机械通气期间患者出现喘憋抽搐30多次,给予松气囊、吸痰或移

人工气道的护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人工气道的护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典型病例

  患者男,70岁,2004年8月被诊断为“左肺上叶腺癌”,并行左肺全切术、放化疗治疗。

  2008年4月,因脑转移压迫呼吸中枢,给予经鼻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9月,气管切开并持续机械通气。12月,机械通气期间患者出现喘憋抽搐30多次,给予松气囊、吸痰或移动导管位置处理,并应用解痉平喘镇静药物后缓解。

  2009年4月15日,患者突然出现喘憋,呼吸机压力高限警报,导管气道完全无气流。立即予松气囊、吸痰,但痰管不能插入,继续予药物解痉平喘、调整导管位置、更换气管套管等一系列措施,均无效。患者喘憋加重,口唇紫绀,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紧急情况下将套管拔出,更换成经口鼻应用的气管插管导管(插入17 cm),接呼吸机,患者即可正常通气,憋喘症状缓解。

  2009年4月16日,予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距离气管导管下端约 1 cm位置气管前壁有马蹄形肿物,一直延伸至右主支气管开口处,气管阻塞约70%,吸气咳嗽时阻塞更为明显。气道肿物活检提示为炎性肉芽肿。

  在气管切开造瘘口处行气管插管(图1、图2)为非常规方法,必须根据患者需求特制加长型气管套管(以绕过气管肿物,保证有效机械通气),我们自行设计出加长气管套管,其特点是导管远端加长1 cm。经与厂家联系定制后,2009年6月21日,我们为此例患者成功更换为特制加长气管套管(图3、图4)。

  2010年4月16日,患者因肺癌合并多器官衰竭死亡。在该患者气管切开处行气管插管的65天以及应用特制加长套管的298天中,护理措施有效,未出现任何护理并发症。

  人工气道的护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脱管及造瘘口皮肤黏膜损伤

  气管插管与套管最大不同点是套管有固定翼,利用其缠绕在颈部可牢固固定,而插管无固定翼,容易脱管,同时增加造瘘口皮肤黏膜损伤危险。

  大出血及气管食管瘘

  气管导管插入气道长度的“金标准”是:距离气管隆突3 cm~5 cm处,即气管套管经造瘘口插入气道的长度为10 cm~12 cm。

  为绕过肿物以保证正常通气,该患者气管导管插入的长度达17 cm。若该导管前端正处在气管隆突处,则导管下滑移动或吸痰管反复刺激,易造成隆突部黏膜出血,重者出现气管食管瘘。

  单侧肺不张及呼吸机相关肺炎增加

  为保证患者正常通气,则导管插入长度会超过正常长度,因此极易因导管下滑,误入单侧支气管,造成一侧肺通气和另一侧肺不张;同时,若肺痰液不能及时排除,则容易致呼吸机相关肺炎。

  人工气道的护理

  导管的固定

  ⑴ 使用新型固定器(图5),以牢固固定。

  ⑵ 采用无翼缠绕固定法。把导管放在新型固定器的塑料槽内,双面胶部分固定在插管上,用寸带从双面胶带的塑料翼部两侧固定于颈部,打死结,以免自行松开;同时在双面胶带上方加以胶带缠绕固定,以起到双保险作用。

  气囊的护理

  ⑴ 减少松气囊次数或不松气囊,送气囊时需要两人配合完成。

  ⑵ 调整气囊压力:由23 cmH2O左右调整为28 cmH2O~30 cmH2O。增大套囊压力作用有二,一是加强固定,防管道脱出;二是防止上腔分泌物通过气囊漏入气道引起误吸,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

  吸痰的护理

  ⑴ 及时吸痰,吸痰前后予100% 氧吸入2分钟。

  ⑵ 吸痰动作轻柔,采用非旋转吸痰方法,以尽量减少刺激。

  ⑶ 吸痰管插入长度不能过长,伸出导管0.5 cm即可,以防吸引过程中管道进入过深引起大出血。

  切口的护理

  ⑴ 切口处垫无菌切口方纱3块,每天更换3次,并用碘伏棉签消毒。

  ⑵ 每次更换切口处的方纱,切口处涂抹金霉素软膏。

  ⑶ 随时检查切口皮肤情况,发现红肿改变,可用紫外线理疗。

  人工气道导管气囊的管理

  人工气道导管气囊护理管理

  人工气道导管气囊是封闭气道、实施机械通气的必要条件,但随通气时间的延长,气囊追加气体量,内压随之增高,引起气管黏膜水肿、淤血和缺血,出现黏膜糜烂、溃疡,甚至气管软化及气管食管瘘等并发症;气道肉芽肿是气囊压迫局部组织致营养匮乏,加之导管、吸痰局部长期刺激使黏膜不良增生而形成。可以看出,气道并发症的发生与气囊压力及气囊局部组织长时间压迫、刺激密切相关,因此,气囊管理是人工气道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

  气囊充气方法 推荐使用最小闭合容积技术(MOV)和少量漏气技术(MLT)。因准确度低,受个人经验影响较大,且易造成气囊高压等原因,不主张用手指捏感法。

  最小闭合容积技术,也称理想充气技术,是指在吸气和呼气的时候刚好能密封住导管气囊周围漏气的方法。该技术的具体方法是:气囊充盈至在气管周围完全听不到气流声后,逐渐从气囊抽气,每次抽出0.5 ml,直到呼吸机送气末可重新听到少量气流逸出,然后再注入0.2 ml~0.3 ml气体。

  少量漏气技术是指在达到吸气峰压(PIP)时气囊周围有微小漏气。其具体方法是:气囊充盈至在气管周围完全听不到气流声后,每次抽气0.2 ml,直到呼吸机送气末可以重新听到少量的气流逸出(可通过观察呼吸机参数,即在吸气高峰时允许漏气小于50 ml)。适用于神志清楚,病情相对稳定患者。

  气囊注气量 气囊注气量无固定,须根据每例患者的实际需要量确定。

  气囊压力监测 建议采用专用的气囊压力表,每4~6小时准确测量气囊压力, 使气囊压力维持在20 cmH2O~30 cmH2O,可有效避免误吸的发生和气管黏膜的损伤。

  研究显示,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套管的气囊实际压力高于理想压力。气囊压力的影响因素有气囊注气量、气管套管类型、患者体位、气管套管使用时间等。

  应用不同长度导管,改变导管气囊压迫部位

  气道局部组织长时间压迫、刺激是造成一切气道并发症的根本原因,因此,应用不同长度导管,改变患者局部组织受压部位,缩短同一点受压迫、刺激时间,以降低气道并发症发生率。

  具体方法有:对于接受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每2个月更换套管1次,更换时轮换使用三种不同长度的套管(图6)。

  定期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每次更换导管时,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观察气囊压迫部位、导管末端组织黏膜情况。若出现黏膜充血,则更换加长型气管套管,改变受压部位。

  人工气道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随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气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有文献报告,可高达52.8%。

  本病例患者长时间机械通气后发生气道肉芽肿,可见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影响通气治疗的效果,还可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早采取防范措施、及时有效处理,对保证患者机械通气的安全有效十分重要。

  气囊高压

  发生原因 盲目给气囊注气,造成气囊内气量不断增加,形成高气囊压。

  观察方法 应用专用的气囊压力表测量气囊压力。若气囊压力大于35 cmH20,则称为高气囊压力,可以引起明显的气管损伤。

  护理方法 每4~6小时测量一次气囊压力,调整气囊压力维持在20 cmH2O~30 cmH2O为宜。

  气管软化

  发生原因 气囊充气不当造成气囊气量不断增加,形成高气囊压,气管壁长期受高气囊压压迫,使局部黏膜或黏膜组织供血不足或缺血,气管软骨退行性变、软骨萎缩而失去弹性。

  观察方法 气囊内注入较大的气体量仍发生气囊漏气,而不能保证患者正常机械通气,应高度怀疑气管软化。

  处理方法 应用远端加长气管套管,以绕过气管软化部位,保证患者机械通气有效进行。

  气道肉芽肿形成

  发生原因 气囊长时间压迫局部组织,使局部组织营养匮乏,加之导管、吸痰局部长期刺激使黏膜不良增生而形成。

  观察方法 机械通气期间患者经常出现喘憋、呛咳或吸痰下痰管有阻力,应高度怀疑,及时给予气管镜检查以便于确诊。

  处理方法 应用远端加长气管套管,以绕过气管肉芽肿部位,保证患者机械通气有效进行。

  气管食管瘘

  发生原因 气囊过度充气,长时间压迫局部组织,加之导管尖端移动,损伤气管壁黏膜造成溃疡,溃疡区感染、营养不良或应用激素进一步促使坏死和穿孔,造成气管食管瘘。

  观察方法 机械通气期间,患者胃内容物进入气道所致呛咳、自气管内经常吸出胃内容物、腹胀和感染加重病情恶化,应高度怀疑,及时给予气管镜检查或胸部纵隔CT检查,必要时行食管造影来证实。

  处理方法 一旦证实存在气管食管瘘,须尽快手术修复瘘口;不能手术者可放食管支架,经胃管进食,必要时抗感染治疗;紧急处理时,应使用远端加长气管套管,以绕过气管食管瘘部位,保证患者短时内机械通气有效进行。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来纯云 侯惠如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6)
#插入话题
  1. 2016-06-30 天使姐姐

    好好学习

    0

  2. 2015-01-18 zczcz6655

    很不错,学习了

    0

  3. 2015-01-18 zczcz6655

    很不错,学习了

    0

  4. 2015-01-18 zczcz6655

    很不错,学习了

    0

  5. 2015-01-18 zczcz6655

    很不错,学习了

    0

相关资讯

J Virol:华中师范大学李毅等体外模拟HBoV1病毒感染人类气道上皮细胞

不同感染复数的HBoV1感染HAE后上皮的屏障功能监测 Journal of Virology(《病毒学杂志》)在2013年1月23日在线发表了我国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毅教授等人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他们通过体外模拟的方法,对人类博卡病毒1(HBoV1)感染人类原代气道上皮细胞进行了表征。HBoV1是一种新出现的人类病原体,为呼吸道病毒。研究人员对HBoV1感染极化的人类原代气道上皮(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