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如何大幅提升VTE防治效率?1800余位专家达成这一共识……

2019-10-16 佚名 医谷

在临床VTE防治过程中,最让医生和护士头痛的难题是什么?在最近的中国VTE防治大会上,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1800余位医护专家,一项问卷调查悄然进行着……

临床VTE防治过程中,最让医生和护士头痛的难题是什么?在最近的中国VTE防治大会上,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1800余位医护专家,一项问卷调查悄然进行着……

调查结果显示:人工Caprini打分耗时耗力和缺乏高效的VTE早筛工具,成为了最多人选择的两项。


信息化是提升VTE防治效率的关键




相信接触过VTE的医护人员,都对这张表很熟悉。它是由美国的一位名为Joseph A. Caprini的外科医生所设计。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Caprini等便致力于研究设计一个极为细致的个体化VTE风险评估量模型,即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

时至今日,这张评分表依旧是不少医院VTE防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然,除了Caprini之外,还有内科使用较多的Padua等评估量表。

随着医院管理体系的发展,医务人员逐渐发现这种人工数据采集方式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例如,Caprini依靠传统的人工统计分析和判断,不仅变量采集难度高,耗费大量医务工作者的时间精力,而且容易产生误诊、漏诊的问题。

正如前文调研中的结果那样,在本次中国VTE防治大会上,不少医院专家在演讲时都提到了VTE信息化的重要性。

对于信息化在VTE防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中日友好医院翟振国教授给出了观点,他认为:信息化并不独立在传统药物预防和机械预防之外,它是一种手段和工具,用以确保预防和预防措施实现较为理想的效果。评估与预防措施执行效果好坏,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得数据来给出评价。

用翟教授的话总结便是:“信息化是粘合剂,能够在VTE的预防、治疗和管理环节发挥作用,进而为患者、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提供辅助作用。未来的VTE信息化产品,不仅要与临床深度结合,还要构建标准化名词和数据集,从而为VTE防治的同质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打好坚实基础。”

VTE信息化,不只是量表电子化

在本次2019中国VTE防治大会上,包括华西医院、邵逸夫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在内的多家医院都分享了VTE信息化的建设经验和成果。其中,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后简称:上海十院)基于1年内共计78112例患者数据,研发出了一款VTE风险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上海十院成功整合了VTE预防、诊疗、管理三大模块,以及管理者、医生、护士、患者四大终端,构建了全院VTE智能闭环系统。

提到系统建设初衷,上海十院副院长李济宇介绍:“Caprini所带来的效率低的问题,仅仅是院内VTE防治工作的部分痛点。医护人员还经常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例如,药物预防比例高,导致的术后大出血事件;缺乏DVT筛查工具,医生只能凭经验判断;特殊人群的药物预防等等。”

此外,医护之间的衔接,也同样是麻烦事儿。很多医院评估VTE风险的工作,是由护士操作。而开医嘱和及时跟进的则是医生。双方衔接不到位,便很容易出现诊断不及时或者漏诊的问题。

因此他强调,VTE的信息化,不仅仅是评估量表的电子化、自动化,还应该从实际出发,围绕整个疾病的诊疗环节,为临床提能增效,以患者获益为最终目标。

举例而言,在计算VTE风险时,医生往往要采集患者既往病史、用药史。但临床上,医生很难获得完整信息,这就容易导致漏诊、误诊的情况。而上海十院的系统可以通过患者既往住院以及微信小程序的数据,来精确完成量表评估,计算风险,从而保证患者诊疗安全。

在李院长的牵头下,上海十院与森亿智能产品团队,双方在长达1年半时间的系统打磨过程中,针对VTE的闭环管理,总结了如下四个方案:

1、建立AI模型,量化评价患者当下的VTE风险,让医生在同时面临出血和血栓风险时,能够更好地抉择;

2、通过NLP等AI技术从系统中抓取数据,自动计算VTE相关量表得分,减少医生护士的重复劳动;

3、通过数据对接,实现医护系统的信息闭环,不让医生遗漏掉每一个重要信息;

4、针对特殊类型的患者,对文献和指南进行汇编,从而降低医生了阅读文献的成本。

截至目前,上海十院VTE风险评估比率从过去的53.75%大幅提升至98.8%,评估时间也从每位患者15分钟锐减至1-2分钟。换言之,系统一个月平均可为全体医护人员节省600小时工作时间。

VTE信息化是刚需,但目前才刚起步

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自2018年10月13日正式启动以来,积极开展医院内VTE防治工作,受到全国范围内各级医院的广泛关注。

不少医院已经通过成立防治管理小组、建立VTE防治管理督导机制、开展学科建设和健康宣教等方式,建立了院内VTE 防控体系。但是,在现在高度专科化的环境中,并不是所有医务人员都能掌握一个与本科室关系并不密切的病种,

多位参会的管理者表示,尽管频繁组织医务人员培训,仍然收效甚微,亟需一个能统一大家思想认知、让医务人员了解怎样做防治的工具。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根据指南和文献,给予医生决策建议,并且可以查阅知识,在指南和文献有更新的时候进行更新,大大降低了培训成本。

然而,VTE防治始终脱离不了量表,而对医护人员而言,填写量表又耗时耗力。对管理者而言,没有信息系统的数据反馈,也难以评估防控工作的成效。因此,缺少了信息化的支撑,VTE防控终究只是空中楼阁。只有实行可评估的有效预防,才能真正减少患者的不良后果,降低医院、医生的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

VTE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正如本次中国VTE防治大会上的专家所言:“国内VTE信息化势在必行,但目前国内从事这方面的企业还并不多,只有森亿智能、惠每、东华等少数几家参与者。VTE的信息化应该如森亿智能那样形成闭环,与临床深度结合,才能真正让VTE防控落到实处。”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Neurocrit Care:长程局部溶栓术治疗脑静脉血栓形成

2018年8月来自美国的Adnan I. Qureshi等在Neurocritical Care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探讨了血管内治疗无效的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长程微导管局部溶栓术的疗效。

肿瘤患者需警惕静脉血栓栓塞症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与肺栓塞(PE),已成为住院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肿瘤本身,堪称肿瘤患者的定时炸弹。肿瘤患者如果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不仅增加治疗难度,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生存预期,还会大幅增加住院时间与治疗费用。

10大静脉血栓与抗凝误区

误区1伤后与术后抗凝过晚 伤后24h后血液高凝达到高峰,术后6h 纤溶达到高峰,并持续到术后18h,建议术后6h后尽早开始抗凝

IJLH:血小板高反应性在没有药物预防的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中的作用

虽然血小板高反应性在动脉血栓形成中起一定作用,但其与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关系尚未明确。采用低浓度激动剂的聚合测定法是一种检测高反应性的可靠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血小板高反应性是否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VTE的进展。 研究共纳入150例无静脉血栓栓塞病史的老年患者。TKA后VTE采用机械预防。我们使用地理空间日志进行血小板聚集(美国地理空间日志公司)在低浓度的ADP(1.0μmo

BMJ:初次静脉血栓栓塞发作后患者复发风险研究

研究发现,初次静脉血栓栓塞发作且至少完成了3个月抗凝治疗的患者中,治疗后第一年的复发性VTE风险为10%,2年的复发率为16%,5年的复发率为25%,10年的复发率为36%,其中4%的复发性VTE事件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