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不住的腹泻,腹泻多年一直找不到原因,医生:不能吃馒头
2024-06-09 梅斯罕见新前沿 MedSci原创
本文介绍了麦胶性肠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醒患者注意饮食健康。
小陈(化名)今年24岁,虽然正值青春,却没有精神,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他回忆说,腹泻是从上大学时开始的,那时候的他,并不注重保护身体,经常饮食不规律、熬夜。大一时经常拉肚子,饭后腹胀,自己觉得是小问题,并没有在意。
后来,拉肚子的频率增多,在亲友的劝说下,小陈曾前往医院就诊。虽然做过大大小小不少检查,令他以外的是,多家医院的检查结果却是无器质性疾病,无“特殊异常”。开了一些肠道菌群和补充消化酶的药,但是腹胀、腹泻的症状并没有好转。
大学毕业后,因为工作原因,小陈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加重了腹胀、腹泻,有时一天腹泻5-6次。渐渐的,小陈觉得自己变得说话有气无力、做事力不从心,浑身没有精神。饱受疾病困扰的小陈,来到某省医院消化科就诊。
特殊的大便
接诊医生在询问病史时,注意到一个细节:小陈拉大便特别臭,而且大便会漂浮在马桶上。医生随即为小陈安排了一系列检查,粪便检查的结果提示,他的粪便中蛋白含量竟然高出了牛奶好几倍!可见,小陈的蛋白营养吸收有多不好。
接着,胃肠镜报告提示,十二指肠黏膜粗糙、小肠绒毛萎缩明显,针对这个情况,也做了活检,排除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炎症性肠病等器质性疾病的可能。
综合以上检查结果,结合小陈的临床表现、病史,医生认为他患上了“麦胶性肠病”,而病因竟然是他喜欢吃的馒头、面条等食物。
不能吃馒头
医生介绍,麦胶性肠病(Gluten-induced Enteropathy)又称为乳糜泻(Celiac Disease,CD)是指对麸质不耐受引起小肠黏膜病变的一种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导致空肠绒毛全部萎缩。通常以多种营养物质吸收不良、小肠绒毛萎缩和去除饮食中的麦胶蛋白后症状可改善为主要特征。简单的说,当患者不进食含麸质的食物,症状即可缓解;当已无症状的患者重新摄入麸质饮食,则可诱发腹泻及肠黏膜病理改变。
小陈对麦胶的麦粉异常敏感,当食用这类食物时蛋白会与小肠发生过敏反应,麦胶蛋白无法被小肠吸收而排泄出来,导致小肠黏膜变化,出现大便气味难闻,身体无力的症状。医生提醒小陈,尽量避免使用馒头、面条等麦粉类食物。其他含麦胶蛋白的食物有:通心粉、麦片、蛋糕、饼干以及各种用面粉制作的西点;麦芽类制品,如啤酒、面筋、糕点以及麦类制的饮料、酒类等。
易感人群
遗传基因和摄入麸质饮食对麦胶性肠病的发生发展起了较大作用,但环境因素更为重要。
胃肠道感染、肠道菌群改变、药物和手术也可能诱发本病。另外,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唐氏综合征、Turner's综合征患者均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临床差异大
CD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症状并不典型,部分患者症状较轻,很难察觉。大约80%~97%患者会有胃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典型患者呈脂肪泻;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体重减轻、乏力,严重者可呈恶病质;各种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维生素缺乏及电解质紊乱;可以出现水肿,由于伴发感染可出现发热等。
诊断
对于长期腹泻、体重减轻的患者,应警惕。临床上,可根据粪脂、胃肠X线检查及小肠吸收试验对吸收不良的性质作出初步判断,并与其他肠道器质性疾病、胰腺疾病等所致的吸收不良进行鉴别。
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和小肠黏膜绒毛萎缩是诊断的“金标准”。对于临床高度怀疑乳糜泻而且特异性抗体阳性的患者,建议进行HLA-DQ2和HLA-DQ8基因检测,帮助诊断。对于无症状的个体也可进行HLA检测,以决定是否需进行乳糜泻特异性抗体检测。
治疗
此病的治疗方式就是终生食用完全无麸质的食物或各种加工品(某些药物、调味料),患者的日常饮食中应避免含有小麦、黑麦和大麦的食品。大豆或木薯粉、大米、玉米、荞麦和马铃薯等。
乳糜泻潜在的并发症可通过严格的无麦胶饮食进行预防,长期禁食麦胶的患者易继发铁、锌、铜等微量元素不足,乳糜泻患者应筛查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否缺乏,测定骨密度。对于骨密度减低或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应积极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贫血者应及时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
作者:梅斯罕见新前沿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腹泻# #乳糜泻# #麸质# #麦胶性肠病#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