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在口服华法林过程中发生脑卒中 怎么办?

2014-11-19 伊文 朝阳心律频道

近期碰到一例患有多年房颤的病人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前几日出现四肢乏力麻木,行走受限,在急诊行头颅CT提示脑梗死可能。患者及家属颇感疑惑:“医生说华法林是预防脑梗的,已经服用华法林,为什么还会发生脑梗死?”许多患者都知道,房颤最大的危害在于脑卒中,防止脑卒中发生的关键在于根治房颤,因此,不少阵发和部分持续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而对于已经持续多年的房颤患者而言,手术成功率较低,多数患者依赖于抗凝药物

近期碰到一例患有多年房颤的病人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前几日出现四肢乏力麻木,行走受限,在急诊行头颅CT提示脑梗死可能。患者及家属颇感疑惑:“医生说华法林是预防脑梗的,已经服用华法林,为什么还会发生脑梗死?”


许多患者都知道,房颤最大的危害在于脑卒中,防止脑卒中发生的关键在于根治房颤,因此,不少阵发和部分持续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而对于已经持续多年的房颤患者而言,手术成功率较低,多数患者依赖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但是口服华法林并不意味着就不会发生脑卒中,有效的抗凝只能将脑卒中发生率降低60%-70%。那么,口服华法林期间仍发生脑卒中该怎么办?

1.确定口服华法林是否达到了有效的抗凝剂量?

即:服用华法林期间定期复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INR在2.0~3.0之间才能达到有效抗凝。上述患者因担心出血风险擅自减少华法林用量,在脑卒中发生时化验的INR值仅为1.5左右,意味着他虽然服用华法林,但并未达到有效抗凝,仅起到了心理安慰的作用。

2.若服用华法林在有效抗凝的前提下仍发生卒中,可考虑以下措施:

1)增加华法林抗凝强度:提高INR目标值至3.0~4.0,该措施适用于出血风险较低的患者。对于高出血风险(如合并高血压、高龄、贫血、肝功能异常、既往发生出血事件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须慎重考虑。

2)更换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房颤指南曾指出,房颤患者选择抗凝药物时优先考虑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及依度沙班等。与华法林相比,在预防血栓栓塞事件方面,上述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不劣于华法林,可达到更佳的受益风险比。

3)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鉴于华法林联合抗栓药物可增加出血风险,该方案仅推荐应用于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近期植入冠状动脉支架)的患者。

4)非药物治疗方法—左心耳封堵术:已有研究发现,左心耳封堵术在预防房颤栓塞事件方面不劣于华法林,甚至优于华法林。这种方法仅需要在术后45天内口服华法林,与长期服用华法林相比,远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更高。曾有一项研究报道过一例56岁患者,因脑卒中住院发现房颤,之后口服华法林有效抗凝,10年后再发脑梗,发现心腔内有血栓,于是更换为利伐沙班,3周后患者发生第三次脑梗死,考虑到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高,行左心耳封堵术治疗,同时口服华法林,之后未再发生脑梗死。由此可以看出,左心耳封堵术具有口服抗凝药物不可替代的优势。


作者:伊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1. 2014-12-19 rosa00tong

    很有意义的研究,但大部分情况是未达到有效浓度

    0

  2. 2014-11-19 匿名用户

    好,学习

    0

相关资讯

Int J Stroke:中国伴发心房颤动的卒中患者中口服抗凝药使用率偏低(ChinaQUEST注册研究)

国际指南建议房颤患者根据个人发生卒中的风险而使用口服抗凝药物。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近期患缺血性卒中的房颤患者中,口服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并探究在中国影响这种治疗的相关因素。在一项多中心、前瞻性、62所注册医院参与的“中国卒中医疗质量评估”( (Quality Evaluation of Stroke Care and Treatment))中记录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n =4782

Neurology:脑内微出血增加房颤相关卒中患者死亡率

近年来有关脑内微出血(CMBs)的研究日益增多,CMB被认为与颅内出血的发生相关。此外,CMB也是记忆门诊患者和老年患者总体死亡率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然而,尚不明确CMB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NVAF)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性,因这部分患者常常需要服用抗凝药物治疗,CMB对这部分患者意义更为重大。 为此,来自韩国的学者Ji Hoe Heo等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明确脑内微出

长城会 2014:房颤 亟待解决的全球“流行病”

心房颤动(房颤)是21世纪全球心血管疾病领域需要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在10月18日下午美国心脏学会(AHA)与长城会的联合论坛中,中美专家围绕房颤带来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房颤抗凝治疗在亚洲的情况、房颤与心力衰竭、房颤与合并症的管理等问题做了精彩报告。 关注全球 AHA主席安特曼(El-liott Antman)教授指出,当前房颤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其治疗费用高,易发生于老年人群

Eur Heart J:心电图出现室上性早搏,警惕房颤!

10月30日在线发表于《 欧洲心脏杂志》(Eur Heart J)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一般人群中,12导联心电图出现的室上性早搏(SVPC)是发生心房颤动(房颤)的强预测因素,并与心血管死亡(CVD)风险增加具有相关性。 研究纳入了63 197例在1993年参与每年社区健康体检的受试者(平均年龄58.8 ± 9.9岁,女性67.6%),并随访至2008年。主要终点为在平均为期14年随访中的

Eur Heart J: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长期使用口服抗凝药有无必要?

射频消融术是对症状性房颤药物治疗无效情况下的推荐治疗方法,然而目前仍不能确定射频消融术和房颤相关的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降低有关联。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在对于房颤的管理上从2010年就推荐房颤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后应持续系统性地口服抗凝药(OAC)治疗至少3个月,而是否持久性口服抗凝治疗应基于病人个体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水平来决定(Ⅱa级推荐, C 级证据),显而易见,对于脑卒中高风险患者即使射频消融后

AHA 2014:房颤患者长期过度抗栓治疗或增痴呆风险

2014美国心脏学会年会(AHA2014)上公布的一项对白人受试者的研究显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联合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卒中可能增加患者痴呆风险。研究提示,房颤患者小面积的出血和栓塞均有可能增加痴呆风险。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其他种族尚不确定。 主要研究者、电生理学家T. Jared Bunch博士解释,双重抗栓治疗常用于冠心病或外周血管疾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