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有无转移?影像检查+人工智能可准确预测,避免“白挨一刀”

2021-05-21 39健康网 39健康网

5月14——15日,2021年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数字智能化外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国际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大会在广州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允怡、陈孝平及来自国内外的80余位

5月14——15日,2021年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数字智能化外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国际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大会在广州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允怡、陈孝平及来自国内外的8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前沿研究及外科应用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线上、线下专题演讲与研讨。大会还推出数字智能化领域的首套数字化专着——新版《数字化肝脏外科学》、《数字化胰腺外科学》、《Biliary Tract Surgery: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数字化胆道外科学》英文版)。

第二届国际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大会

本次大会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数字智能化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等单位联合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允怡,珠江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前任大会主席,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数字智能化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珠江医院肝胆一科主任方驰华任执行主席。

拍个片子就知基因类型,人工智能让患者避免“白挨一刀”

“手术前依靠影像不够准确,术中主要靠经验引导,术后的病理虽是金标准但太滞后,这是临床外科面对的一大挑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田捷教授以“基于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的肿瘤术中导航和量化评估”为题作报告,他说,人工智能是临床外科发展的新机遇,“人工智能,使从过去仅看到结构实现到分子细胞功能可视化和定量化,可以大大提高外科精准诊疗的水平。”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田捷教授做报告

现代外科手术从“不看就切”到“先看再切”,从“微创去切”到随着荧光分子影像技术、人工智能的出现进入“精准去切”,经过将近300年的发展进入到精准外科阶段。人工智能与医学结合,正帮助外科医生解决一个又一个临床实际问题。

田捷介绍,把术后病理提前到术前,通过在宏观的影像上挖掘出微观的信息,已不是天方夜谭。“早在十年前,国外就有研究发现,在 CT的28个影像图文上可以挖掘重建将近80%的肝脏的全基因细胞图,说明拍个片子就可以知道基因类型。过去认为要等术后病理活检做了基因检测才能知道基因类型,现在通过常用的影像检查手段加入人工智能,就可以分析出基因类型,大大提高了诊断的正确性。”

以胃癌诊治为例,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对外科医生是个头痛的难题。有无腹膜转移,过去一定要开刀、通过病理检验才能知道结果,让不少病人白挨一刀。现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影像检查通过回顾性数据进行建模,做出前瞻性预测,就可以减少无效的开腹手术,让患者避免白挨刀。

经554例CT判断腹膜阴性患者(含122例漏诊隐匿性转移),通过提取系列影像特征,构建影像融合临床的人工智能模型,将隐匿性转移患者影像诊断精准度从零提高到85%。据悉,该项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研究,已被写入2019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诊疗指南。

还有,在手术过程当中,无论胃癌还是结肠癌,需要进行淋巴结清扫,原来都是医生凭个人经验去清扫,结果有70%是阴性的,那么通过人工智能介入,可以把淋巴结清扫的阴性率降到30%。

田捷教授强调,要源于临床找问题,高于临床找方法,回归临床看效果,希望医工交叉,互补合作,造福广大患者。

数字智能化改变传统诊疗,未来更多应用于肿瘤的早诊早治

自2002年起,中国数字医学技术发展到今年刚好二十年。大会执行主席、珠江医院肝胆一科主任方驰华表示,最初的数字虚拟人、三维可视化技术经过不断创新发展,如今,以人工智能、分子荧光影像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技术、多模态图像实时融合导航手术、光声多模跨尺度成像等为代表的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正不断改变传统疾病诊治模式,在复杂性疾病的精确诊断、精准手术、青年医师培训等方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大会执行主席、珠江医院肝胆一科主任方驰华

“数字智能化技术在中国虽然已有20年,但真正广泛应用于临床,从三维可视化开始到现在也只是十来年的时间。”方驰华称,如何将数字智能化技术更好地推广应用,如何将三维可视化与人工智能紧密结合,使之对疾病的诊断更准确,手术导航更清晰,以及围绕数字智能化开展新的研究、产业化开发不足、社会对数字智能化的认识不足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和解决。

他告诉39健康,数字智能化目前在肝胆肿瘤的应用主要是肿瘤形成后的诊断,今后希望能够在肝癌早期甚至肝癌未形成之前,就进行分子细胞、微血管或者特异性的靶向探针,了解肿瘤微环境的变化,预测肿瘤的复发转移,在细胞层面上对肝癌进行诊断和治疗,实现早诊早治,提高肿瘤病人的手术疗效,从而提高病人的五年生存率。

世界首部数字化外系列专着推出,助力中国肝胆胰外科发展

大会还举行了新版《数字化肝脏外科学》、《数字化胰腺外科学》、《Biliary Tract Surgery: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数字化胆道外科学》英文版)首发仪式。

首套数字化专着正式发布

据了解,在钟世镇院士、黄志强院士、刘允怡院士的长期指导下,方驰华教授团队始终坚持以临床为导向,以需求为目的,致力于数字医学交叉学科的研究,主编出版了国际该领域首套数字化专着——《数字化肝脏外科学》、《数字化胰腺外科学》、《数字化胆道外科学》。这套专着是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863”项目、“十三五”国家数字化诊疗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研究完成的成果,在国家科学学术专着出版基金资助下完成出版。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肝胆胰外科及相关学科医师和医学生好评。

根据方驰华教授团队近年来在数字智能化领域的研究新进展和学科新发展,新版《数字化肝脏外科学》和《数字化胰腺外科学》于2021年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同期,《Biliary Tract Surgery: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数字化胆道外科学》英文版)也在世界最大的科技出版社之一Springer出版社出版。这三部由中国外科医生编辑出版的世界首部数字化外科学系列着作推动我国肝胆胰外科事业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小伙饥一顿饱一顿患胃癌,胃癌来临前身体有这些求救信号

吃饭不规律、暴饮暴食等现象已经是打工人的常态,一旦患上了胃癌,如果未能早点发现并进行科学治疗,那么患者将会很容易错失救治的最佳良机。

Br J Cancer:胃癌肝转移的潜在治疗靶标GNG4

胃癌作为一种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

Gut:胃肠化生的严重程度预测胃癌的发生: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GCEP)

胃肠化生(IM)是促进早期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建议采用风险分层方法,并建议高危患者(OLGIM III-IV)在2年内接受内镜监测,中危患者(OLGIM II)在5年内接受内镜监测。

Gut:机器学习模式鉴别胃癌紫杉醇生存获益的基因集:来自III期随机临床试验SAMIT的数据分析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术前或术后的化疗都能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目前常用的药物有5-FU,铂类以及紫杉醇类药物。有研究报道了预测5-FU以及铂类药物生存获益的标志物。但是对于紫杉醇获益的生物指标仍没有报

GUT:中高危胃肠化生患者要定期内镜检查评估肠化生情况,预防胃癌

胃癌(GC)是世界上第五大常见癌症和第三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发病较晚。超过70%的国家报告了胃癌的高死亡率/发病率(>0.8)。只有日本和韩国的死亡率/发病率较低(分别为0.

Gut:可预测胃癌从紫杉醇治疗中获益的基因特征

一个可预测胃癌患者从紫杉醇治疗中获益的首个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