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Nanotechnology:喝杯“纳米汁”,看清你的肠道

2014-07-08 佚名 科学人

小肠身处人体肠道深处,一直以来,想要给它做个全面检查都不太容易。X射线、磁共振以及超声波成像能够提供小肠图像,但这些方法都各有缺陷。不过,医生们马上就要有个新的好帮手了。 布法罗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研发一种全新的非侵入式成像技术:将纳米粒子悬浮液制成“纳米汁”让病人服下,等到“纳米汁”抵达小肠时,医生们即可用一束对人体无害的激光照射小肠内的纳米粒子,从而获得实时的器官影像。该研究的相关论文于近日发表

小肠身处人体肠道深处,一直以来,想要给它做个全面检查都不太容易。X射线、磁共振以及超声波成像能够提供小肠图像,但这些方法都各有缺陷。不过,医生们马上就要有个新的好帮手了。

布法罗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研发一种全新的非侵入式成像技术:将纳米粒子悬浮液制成“纳米汁”让病人服下,等到“纳米汁”抵达小肠时,医生们即可用一束对人体无害的激光照射小肠内的纳米粒子,从而获得实时的器官影像。该研究的相关论文于近日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期刊上。根据论文描述,该技术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识别、理解以及治疗肠道疾病。

“传统的成像方法可以显示小肠及内部的阻塞物,但是这项新技术能够让你看到小肠实时的运作情况,”论文的通讯作者乔纳森•洛弗尔(Jonathan Lovell)博士说到,他是布法罗大学的一名医药工程助理教授。“更好的成像技术能够提升我们对疾病的理解,并帮助医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

小肠位处胃与大肠之间,这里是食物消化吸收过程的主要发生地。它也是肠易激综合征、乳糜泻、克罗恩病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位置。

在小肠影像检查的通常流程下,医生会让患者喝下一种名叫“钡餐”(硫酸钡)的稠密的白色液体,并进行X射线检查,或是利用磁共振或超声波对小肠进行成像。但这些方法各自都有一些缺陷,譬如,X射线在安全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磁共振成像的普及性较差,而超声波成像的对比度又有不足。

而且,要想看到器官实时的运动情况,譬如小肠在推动食物前进时因肌肉收缩引起的蠕动,上述三种传统方法都不怎么有效。小肠运动异常可能与之前提到的几种肠胃疾病有关,同时也可能是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和帕金森氏病的副产物。

洛弗尔和他的团队在研究中使用了一类名叫萘酞菁化合物(naphthalcyanines)的染料。这种小分子能够吸收很大一部分的近红外光,而近红外光正是生物造影剂的理想光谱范围。但萘酞菁化合物在体内并不怎么好用,因为它们不容易在液体中分散,进入小肠后也会被吸收进入血管,而不能保留在肠道内。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制作了一种名叫“nanonaps”的纳米粒子,将染料分子包裹其中。与染料分子本身不一样的是,这种纳米粒子容易在液体中分散,并且能安全通过肠道,避免染料被吸收。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给小鼠口服了这种“纳米汁”。 随后,他们使用光声成像技术(photoacoustic tomography,PAT)获得了较传统方法细节更为丰富的小肠实时图像。PAT是一种新兴的成像技术,它利用光声效应的原理,通过脉冲激光照射产生超声波,再利用体表的超声波测试仪接收信号并重建图像。

研究人员正在计划进一步改良这项技术,使之更适用于人体,并将成像对象从小肠扩展至其他胃肠区域。

原始出处:

Yumiao Zhang, Mansik Jeon, Laurie J. Rich, Hao Hong, Jumin Geng, Yin Zhang, Sixiang Shi, Todd E. Barnhart, Paschalis Alexandridis, Jan D. Huizinga, Mukund Seshadri, Weibo Cai, Chulhong Kim& Jonathan F. Lovell. Non-invasive multimodal functional imaging of the intestine with frozen micellar naphthalocyanines. Nature Nanotechnology, 06 July 2014;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1. 2015-05-02 shock_melon
  2. 2014-07-22 123.130.156.171

    第一作者还是中国人 天津大学 南开大学双学位 来自于黑龙江省 Yumiao Zhang 张育淼

    0

  3. 2014-07-08 joysb

    研究胃肠功能障碍的利器

    0

相关资讯

AJG:肠道艰难梭菌诊治指南

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是引起医院相关性胃肠道疾病的原因之一,同时也给医疗系统造成了很大负担。艰难梭菌感染患者通常住院时间长,而且往往会造成医院感染的大爆发。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胃肠疾病科的  Christina M等人对艰难梭菌感染的诊治提出了新的指导意见。新指南在原有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对艰难梭菌感染患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医院感染的控制均提出了推荐意见。新的检测大便的分子方

IJCM:人类肠道也可以酿造“啤酒”

图中是电子显微镜下酿造酵母,绿色结构是其子细胞 据国外媒体报道,免费啤酒对于球迷的球赛周末而言是一支兴奋剂,目前,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表明,人体肠道能够酿造“啤酒”。 多年以来,一位61位男子曾被猜测暗自独享壁橱里的美酒,在急诊室测量他的血液酒精浓度值达到0.37%,然而他声称并未饮用酒精饮料。美国德克萨斯州帕诺拉学院护理系主任芭拉芭拉-科德尔(Barabara Cordell)说:“这位男

PNAS:为细菌编程从而监测肠道环境

一项研究发现,可以把大肠埃希氏菌(E. coli)改造成探测活小鼠肠道内的一种环境刺激因素,并且以非侵入式的方式记录并报告这种刺激因素。此前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可以把遗传系统加以改造从而探测、记录并报告来自一个体外环境的信号。 Pamela A. Silver及其同事试图改造肠道细菌大肠埃希氏菌(E. coli)的一个遗传系统,从而能够在一个活系统内部进行环境监测。这组作者把来自通常感染大肠埃希氏菌

Nat Rev Drug Discov:肠道—微生物组—脑连接

在人类病人和小鼠中进行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失衡会影响各种社会、情感和焦虑样行为。有趣的是,肠胃(GI)问题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中很常见,后者是社交缺乏和刻板行为有关。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提供了证据,表明共生的肠道细菌的改变在ASD的小鼠模型中导致某些行为异常,强调了益生菌治疗在此类疾病中的潜在好处。 Hsiao等人研究了母系免疫活化(MIA)小鼠模型的后代,它们被用来调查母系感

EASL 2014: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致酒精性肝病易感性相关

临床上常常可以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在很多大量饮酒者中,酒精性肝病的严重程度却并不与酒精摄入量的多少呈正比。这就暗示有其他的因素在影响着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为了揭晓这其中可能起作用的因素,来自法国的Llopis等通过将人的粪便微生物移植到无菌小鼠体内,发现肠道菌群在酒精性肝病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者将严重酒精性肝炎患者及无酒精性肝炎患者的肠道微生物(两者饮酒量相似)分别移植入两组无菌小鼠体内。继

NEJM:肠道病毒疫苗有望用于预防儿童脑炎

儿童手足口病由人肠道病毒A种感染引起。常见的是人肠道病毒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其中,EV71易感染5岁以下幼儿,且并发神经系统病变的风险性较高。在过去十年中,全球有超过600万EV71感染者,其中2000多人死亡。 EV71具有多个遗传谱系,且易发生变异,其临床表现多样,大多数被感染者无症状,少数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咽峡炎或手足口病。泡状疱疹常出现在患儿的手掌(图1)、足底、臀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