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Sci专访高润霖院士:发表高质量文章,文章内容本身要有价值

2015-10-31 MedSci MedSci原创

2015年10月29日-11月1日在中国北京 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的第二十六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暨第九届北京五洲国际心血管病会议、亚太心脏大会和国际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会议2015。本届大会以“弥合裂痕,应对挑战”为主题,联合国内外知名学术组织和和广大医务人员,共同努力,弥合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裂痕,应对挑战,未来10年完成世界卫生组织将慢病所致过早死亡降低25%的防控任务。在大会上,梅斯医



2015年10月29日-11月1日在中国北京 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的第二十六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暨第九届北京五洲国际心血管病会议、亚太心脏大会和国际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会议2015。本届大会以“弥合裂痕,应对挑战”为主题,联合国内外知名学术组织和和广大医务人员,共同努力,弥合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裂痕,应对挑战,未来10年完成世界卫生组织将慢病所致过早死亡降低25%的防控任务。

在大会上,梅斯医学(MedSci)有幸采访到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高润霖院士。

MedSci:高院士,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前不久您在国际顶级期刊JACC上面发表了关于ABSORB China研究的主要结果,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个研究的主要成果。

高润霖院士:ABSORB China是全球第一个以常规一年血管造影随访病变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为主要研究终点的临床研究,主要评价Absorb BVS治疗冠脉狭窄病变的造影有效性及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为Absorb BVS在中国获批上市提供依据。

ABSORB China研究结果表明BVS在主要终点一年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方面不劣于CoCr-EES,二者一年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当,在今后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估BVS在复杂患者及复杂病变中的应用效果,并比较BVS与CoCr-EES的远期有效性及安全性。

MedSci:高院士,您在学术上很有建树,也是很多杂志期刊的编委,也请您给年轻的医学工作者分享一下您发表文章的个人经验。

高润霖院士:科研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是总结临床经验型的临床实践型研究,第二种是前瞻性的研究,最后一种是结合基础研究做一些转化医学的研究,做什么样的类型的研究,可以根据所在单位的情况,如果单位有条件,可以做一些基础性研究,然后回归临床解决问题,当然,也可以总结临床经验,收集病人情况,撰写一些有价值的病例,这些研究都是可以发表到很好的期刊杂志上,但想要发表文章,要有好的文章设计,文章内容本身也要有价值,最重要的是数据一定要真实可靠。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科研界的11条“潜规则”

以下这些科研潜规则,早点get到,就可以顺利做出实验发表文章赢取白富美嫁给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啦!当然啦,这些“潜规则”喜闻乐见,老少咸宜,即使是科研老油条也可以参考借鉴。 实验篇 1、实验如做饭,炒菜先备料 小鱼的导师说过,做实验跟做饭差不多,做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买菜、洗菜、切菜、调料这些功夫上,同样的,做实验嘛,70%的时间都由于实验前的准备:前期的知识储备、文献

MedSci专访刘伦旭教授:临床医生该如何做好科研

由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肺癌学术大会于2015年10月15-17号在成都举行。本届大会紧紧围绕“关注肺癌病人生存质量,优化肺癌个体化治疗”的主题拓展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在大会上,梅斯医学(MedSci)有幸采访到大会秘书长刘伦旭教授。MedSci:刘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MedSci的采访。到今年为止,我们已经举办了十四届全国肺

JCI:鼓励临床医生做科研的正确姿势

Normal 0 10 pt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14条诚恳的科研忠告

1.准备越充分,实验越顺利 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的知识储备、文献储备、材料准备、方法准备可以避免手忙脚乱,充分的预实验使你充满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就不必“从头再来”。最不能容忍的是在开始的几步偷懒,造成后面总有一些无法排除的障碍。   2.一半时间做实验,一半时间看文献 千万不能把时间全部消耗在实验台上。看文献、看书、看别人的操作、听别人的经验、研究别人的思路,边

中国国际论文发表量已居第二位,被引次数第四位——从量变到质变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1日召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发布了《中国科技论文的整体表现》报告,该报告介绍了中国国际国内科技论文的整体情况——中国科研虽逐渐崭露头角,开始步入国际科技中心,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报告指出:2014年我国发表的《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数量排世界第2位,10年来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世界第4位。尽管与上一年相比,这两项统计在世界的位次均未发生变化,但通过具体数据的

从屠呦呦获诺奖看我国科研评价体系

屠呦呦是“三无”人员——没有博士学位,没有出国经历,不是院士。她是1955年的大学毕业生,学的又是中医,你说有哪些访问学者出国去学中医?谈及屠呦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机研究员李国杰的几句话引起了大家的笑声。 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屠呦呦,引起社会对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的广泛讨论。屠呦呦获奖折射出我国现行科研评价体系的哪些不足?我们该如何建立起适合中国现状的科研评价体系?青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