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一肿瘤医生四年赴四十余场告别仪式:吊唁身故病人

2017-07-07 陆玫 澎湃新闻

最近四年多时间,35岁的温州乐清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医生林德树参加了40多场遗体告别仪式、追悼会,逝者都是他诊治过的肿瘤患者。“这是个人的职业习惯。除了个别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我主管的住院病人不幸去世,我都会去送最后一程。”7月6日,林德树告诉记者。6月20日凌晨,他主管的一名76岁的胰腺癌患者病情恶化,生命体征急转直下。按当地风俗,林德树通知家属将病人接回家。当天上午,结束夜班的林德树没有提前告

最近四年多时间,35岁的温州乐清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医生林德树参加了40多场遗体告别仪式、追悼会,逝者都是他诊治过的肿瘤患者。

“这是个人的职业习惯。除了个别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我主管的住院病人不幸去世,我都会去送最后一程。”7月6日,林德树告诉记者。

6月20日凌晨,他主管的一名76岁的胰腺癌患者病情恶化,生命体征急转直下。按当地风俗,林德树通知家属将病人接回家。当天上午,结束夜班的林德树没有提前告知家属,自己根据病历登记地址找到病人家。

“病人处于昏迷状态,非医务人员不太好判断是否还有生命体征,我去帮忙看看。”林德树说,检查后,他让家属到医院配了镇痛药物,为病人做了最后一次镇痛治疗。

当晚,他接到家属电话,病人去世了。6月21日上午,林德树前往病人家吊唁。

在病情恶化的病人出院当天上门看诊,得知病人离世后上门吊唁——这是林德树从其他科室调入肿瘤内科后的习惯,除非涉及耗材费,看诊不收费,吊唁不涉及金钱往来,用的都是业余时间。

林德树说,肿瘤内科接诊的不少是已经没有手术指征、只能化疗的晚期患者。“医生当然会尽力制定治疗方案,但有时不得不承认:能做的很有限。”他告诉澎湃新闻,从医者都知道美国医生特鲁多论及医生职责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如果不能治愈患者,作为医生,起码我能安慰他们,安慰病人、安慰家属。”

2013年1月调到肿瘤内科至今,林德树主管过的癌症病人近三百人,离世的有五十多人。“并没有想太多——我陪着他们走过人生最后一段日子,去送送很自然。”他说,肿瘤内科病人的住院时间普遍较长,在沟通中他也与家属建立起信任,“病人出院时我会留给家属手机、微信,有病情变化或是离世,家属都会告诉我。我去吊唁,家属都会表达谢意,这对我来说足够了。”

作者:陆玫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0)
#插入话题
  1. 2017-07-15 李东泽

    很好,不错,以后会多学习

    0

  2. 2017-07-10 杨帆7792

    医者仁心

    0

  3. 2017-07-10 明心见性

    医者仁心!令人敬重!

    0

  4. 2017-07-09 1df05b80m14(暂无匿称)

    这样的医生是好样的!

    0

相关资讯

一个苦逼肿瘤医生的神吐槽(汤姆猫版)

重要提示: 各位朋友,如果你身边有肿瘤医生,请善待他们吧!没事儿别请他们吃饭啦,他们真的没时间!没事儿也别和他聊其他的了,他的脑子里的空间不多啦!你真关心他,就大家集点资,赞助他去趟ASCO吧!实在不行,就请他去趟国内的CSCO也行呀!相送他们东西的话,就不要送什么土特产啦,买点原版的JCO,NCCN指南,化疗手册给他们吧!没事儿就不要给他们发美食,发旅游的微信啦!别刺激他们了,他们没时间出

一位肿瘤医生患癌后:没想到做病人那么没尊严

我是一名妇产科医生,主攻恶性肿瘤。从医三十年来,我做过上千台手术,患者中有豆蔻少女,有风华少妇,也有年逾古稀的老妪。她们分布于社会的各阶层,阅历不同,性格迥异。当癌魔突然降临,她们无一例外悲伤、恐惧和孤独。突然之间,我也沦为一名癌症患者,一张病理报告单将我从医生转换为患者,我亲历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