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重磅!仅2.7%的武汉人群产生有效新冠病毒抗体

2021-03-19 K.K MedSci原创

这项里程碑结果提示了中和抗体的持久保护作用,同时也表明大部分人口仍未受到感染,需要大规模疫苗接种才能获得群体免疫。

3月19日,《柳叶刀》在线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等学者在武汉开展的第一项长期血清流行病学追踪调查,揭示了新冠感染者血清抗体动态变化规律。这也是截至目前全球观察时间最长、随访次数最多的前瞻性长期血清流行病学追踪调查。

Zhenyu He, et al., (2021). Seroprevalence and humoral immune durability of anti-SARS-CoV-2 antibodies in Wuhan, China: a longitudinal, population-level, cross-sectional study. Lancet, DOI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1)00238-5

这次研究是在2020年4月武汉解封后,选取武汉所辖全部13个区,以严格的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3556个家庭计9542名居民的代表性样本进行进行现场问卷及咽拭子核酸、血清新冠病毒抗体检测,随后在6月以及10-12月进行随访。

有391个家庭中,至少有一名成员检测出SARS-CoV-2阳性,剩下3165个家庭没有成员检测出阳性。391个阳性家庭、782个阴性家庭与2074人进行了行动位置的匹配,匹配的家庭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随访。

总体来看,在9542名居民中,有532人新冠病毒抗体呈阳性,经校正后,人群抗体阳性率为6.9%。对性别进行划分后,发现女性参与者的血清流行率高于男性。不同年龄血清流行率也不同,具体而言,12-17岁人群的血清流行率低于18岁以上人群,工作性质不同,血清流行率也呈现出差异化,在83名卫生工作者中,有7人抗体阳性,其血清流行率高于社区工作者,也就是说,医护人员血清流行率高于其他职业。过去5个月内曾到医院就诊、与COVID-19确诊者有接触、过去5个月内有呼吸道症状者的参与者们,其血清流行率明显高于没有上述危险因素的参与者。(血清流行率调查,即从总体人口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检测样本个体的血液里是否存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所得结果就可用于推算感染的规模。)

 

人口临床特征、SARS-CoV-2抗体的血清流行率

 

此外,研究还发现,世界各国、各地区新冠确诊病例数与据人群血清流行率推算的感染人数之间均存在很大差异。

“评估感染新冠病毒并具有免疫力人群的比例,对于制定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降低未来再发大流行的可能性至关重要。”王辰表示,由于轻症感染者可能未就医,无症状者通常未经检测,确诊新冠的病例数与实际感染人数会存在很大差异,这也是全球新冠疫情中的一种共性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抗体阳性者中,532人中有437人无症状感染,占比为82.1%,这远高于过去全球报道的40%-45%的估计值。且只有40%产生了中和抗体(可有效对抗病毒的功能抗体),而这部分人群仅占武汉人群的2.7%,这足以说明人群仍普遍缺乏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需防止大流行再发生。

391个家庭包含了532名阳性患者,他们被定义为阳性家庭。1984个有两三个成员的家庭中,209个家庭抗体阳性(10.5%),756个有四个以上成员的家庭中,118个家庭抗体阳性(15.6%)。家庭成员较多的这种情况,感染SARS-CoV-2的可能性增加。在随访中,阴性家庭的个体抗SARS-CoV-2抗体仍然是阴性。这说明了在中国武汉并没有持续暴露于SARS-CoV-2。

在532名阳性患者中,有69名IgM阳性(13.0%),84名IgA阳性(15.8%),有212人中和抗体阳性(39.8%)——可有效对抗病毒的功能抗体。在年龄方面,6-11岁和12-17岁的IgG抗体阳性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龄组。

有270个家庭中的363名泛免疫球蛋白(pan-immunoglobulins )阳性的个体,进行了第一次随访,而343个家庭中454名个体参加了第二次随访。

研究人员在第二次随访后发现:超过90%的个体IgG依旧呈阳性,即便IgA(免疫球蛋白A)和IgM(免疫球蛋白M)呈阳性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在确诊病例和有症状个体中,中和抗体阳性者的比例高于无症状患者。

363名泛免疫球蛋白阳性的个体中,有335人参加了两次随访,共提供了3份血清样本,研究人员发现:在确诊病例、有症状个体中的IgG水平高于无症状个体。其中,98人的IgG抗体浓度相对稳定,65人的IgG抗体浓度持续上升,114人的IgG抗体浓度持续下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任丽丽表示,目前对新冠病毒自然感染的免疫应答持久性尚不明确。“我们的研究发现,感染新冠病毒后所产生的抗体可持续存在9个月以上,最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中和抗体至少在9个月内保持稳定。这一现象对未来精准防控工作具指导价值。”

“鉴于通过自然感染产生的中和抗体相对较少,该研究再次强调了在人群水平上通过有效的新冠疫苗控制该病的重要性。武汉实施的非凡、快速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可能遏制了病毒的传播,但也阻碍了持续性中和抗体的产生,从而降低了自然获得的群体免疫比例。”同期《柳叶刀》专门为该研究配发了国际著名微生物和免疫学专家Richard Strugnell等撰写的述评文章,他们认为这项研究使人们对大流行城市人群自然血清流行率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是描述新冠病毒感染和理解大流行下免疫状态的重要里程碑。

据悉,此项研究获得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共同资助。

 

作者:K.K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BJOG:瑞典报告了首例胎儿在母亲子宫内感染新冠病毒

瑞典研究人员近日在《英国妇产科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对一名接受紧急剖宫产的孕妇及相关新生儿的研究显示,胎儿在母亲子宫内就已感染了新冠病毒。

Cell :新冠病毒变异,疫苗效力明显下降!

随着全球新冠大流行,病毒突变频现,包括具有更强的传播能力或逃避免疫系统的变种。到目前为止,英国、南非、巴西、美国等国接连报告发现变异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获批使用

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官微消息,研究所与智飞生物联合研发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ZF2001在国内获得紧急使用批准,这也是继内继国药集团的2款灭活疫苗后,北京科兴生物的灭活疫苗以及康希诺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之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干细胞与新冠肺炎:人类羊膜细胞是治疗SARS-CoV-2病毒的新希望吗?

羊膜细胞治疗新冠肺炎将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它们可能会起到双重作用,不仅是通过防止细胞因子风暴,也是通过修复和替换受损的组织。这些特点使人羊膜干细胞成为开发新冠肺炎新的成功方案和治疗方法的候选细

百年老药苏拉明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44个物种都能成为新冠病毒宿主:新冠研究一周进展

近日,《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有篇研究论文称,空气中花粉浓度越高,SARS-CoV-2感染率越高。

丹麦研究:新冠再感染罕见,世卫:变异株或增加再感染风险

感染新冠至少获6个月保护期,疫苗接种仍然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