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crit Care:严重心源性卒中发病2h内输注高剂量白蛋白有获益的趋势

2018-03-29 杨中华 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

2018年2月来自美国的Rakesh Khatri等在Neurocrit Care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他们利用ALIAS试验的数据,分析了NIHSS >=15分的心源性卒中患者(n=189)采用高剂量白蛋白的疗效。

临床前研究和II期临床研究显示高剂量白蛋白能够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ALIAS(Albumi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试验的第1和2部分评价了25%人血白蛋白是否能够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预后(vs标准治疗)。为了纳入更多的患者,该研究的纳入标准比较广泛,并评价了不同亚组的疗效。在第1部分研究中,因为安全性问题被提前终止;在第2部分研究中,因为未发现白蛋白优越性(vs 盐水)也被提前结束。

2018年2月来自美国的Rakesh Khatri等在Neurocrit Care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他们利用ALIAS试验的数据,分析了NIHSS >=15分的心源性卒中患者(n=189)采用高剂量白蛋白的疗效。

他们发现高剂量白蛋白静脉输注者(n = 100)3个月的优良预后(mRS 0-1)与安慰剂(n = 89)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OR 1.632, 0.719–3.708;p = 0.2419)。当作者按照输注时间进行分类并调整混淆因素后,他们发现发病2h内输注高剂量白蛋白者(vs 安慰剂)3个月优良预后具有显著性(OR 9.369 CI 1.040–84.405, p = 0.0461)。

最终作者认为该研究发现NIHSS>=15分的心源性卒中患者于发病2h内输注高剂量白蛋白有获益的趋势。

原始出处:

作者:杨中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5)
#插入话题
  1. 2019-01-20 linlin2312
  2. 2018-07-11 tree211

    脑缺血早期通过白蛋白扩容改善脑血流量可能是获益的原因

    0

  3. 2018-04-04 大爰

    学习了谢谢分享学习!!

    0

  4. 2018-04-02 张新亮1853311252142e2fm

    很实用的文献.学习了

    0

相关资讯

TISC 2014:徐安定教授谈心源性卒中的管理及溶栓相关项目介绍

编者按: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2014设置了隐匿性/心源性卒中论坛,可见,在脑血管病领域,这一疾病已引起临床医生和相关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对于心源性卒中的流行现状、管理及存在的问题,以及溶栓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治疗中的作用及相关项目,我们采访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安定教授。心源性卒中的流行状况和治疗中国人群中隐匿性卒中患病比例可能高于25%,这除了取决于医疗中心对于卒中的诊断水平,

Stroke:新的方法可改善预测AF患者发生心源性猝中的风险

房颤(AF)患者的心源性卒中风险无法准确评估,并需要新的工具来改善预测。研究人员猜测,端粒缩短构成了房颤患者心源性卒中一个新的危险因素。187例房颤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LTL)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反应进行了确定,其中93例没有中风病史,94例经历过1次心源性卒中。百分位数是根据在无卒中组的LTL值计算的,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来估计与LTL相关的心源性卒中风险。较短的LTL只与心源性卒中

Stroke:利伐沙班早期治疗心源性卒中不会导致出血性转化增加

背景:心源性卒中早期抗凝仍存在争议,因为可能会导致潜在出血性转变(HT)。研究者探索心源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应用利伐沙班≤14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研究房颤患者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9)后,接受利伐沙班≤14天。对对所有患者在利伐沙班治疗开始24小时内和第七天进行MRI检查。主要终点是第7天发生症状性HT。结果:入选患者六

Stroke:房颤与心源性卒中90天不良预后相关

背景:心源性脑卒中(CES)患者比其它原因脑卒中预后更差。在CES患者中,心房颤动(AF)是一种常见的合并症。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房颤可能与急性脑血栓栓塞卒中的病理机制相关。研究者试图确定房颤是否是CES患者卒中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研究者回顾性分析学术医疗中心卒中登记的急性大脑半球CES的患者。应用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类系统的确定CES的发生。应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确定房颤与90天

Stroke: 脑白质高信号与腔隙性脑梗死风险增加相关

背景: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脑白质高信号(WMH)增加。这两者是否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者利用遗传数据,评估WMH相关遗传易感性因素是否与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一致,因此判断两者是否有共同的机制。方法:研究者应用遗传风险评分的方法来探讨社区人群WMH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否与MRI证实存在腔隙性脑梗死(n = 1373),心源性栓塞(n = 1331)和大血管性梗死(n = 1472)相关。急性脑

JAMA N:心源性卒中早期利伐沙班vs华法林

在卒中早期阶段,房颤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的风险很高,包括出血转化。因为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不推荐使用肝素。然而,如果使用阿司匹林治疗,房颤相关缺血性卒中2周内发生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几率为5%。临床上卒中后最常用的抗栓药物是阿司匹林,几天后或1-2周后当颅内出血的风险下降后开始给予口服抗凝剂治疗。但是,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何时何人选择何种药物进行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尚不清